“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601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相关规定,学校下列行为不恰当的是( )。
A.在公共卫生场所完善洗手设备,提供流动水、洗手液、除菌消毒肥皂
B.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积极采购防护用品、灭火器材、消毒和预防药品
C.学校配备有灭火器材,学生无须学习使用
D.学校食堂卫生工作有专门机构负责
参考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602题
林某长期辱骂、虐待亲生儿子晓光,经有关单位教育后仍拒不悔改。依据《中华人民共未成年人保护法》,当地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撤销林某的监护人资格
B.给予林某行政处分
C.责令林某赔礼道歉
D.要求林某赔偿损失
参考答案: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父母应当依法继续负担抚养费用”。
第603题
某中学在资助贫困生的公示中,将拟资助学生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信息予以公布。该校的做法( )。
A.符合校务公开的办事原则
B.体现了学校自主管理权利
C.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D.违背了公平待生的教育理念
参考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学生的隐私权是指学生私人、不愿或不便让他人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权利。该学校擅自公布学生的个人家庭信息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第604题 学校的教职工应当尊重学生的( ),不得对其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A.个人意愿
B.人格尊严
C.人身自由
D.健康安全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第605题
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 )开拆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
A.其班主任老师代为
B.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
C.未成年人自己
D.社会机构代为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第606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 )的原则。
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C.教育与惩罚并重
D.开除学籍
参考答案: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607题
小军今年13岁,在北方一城市里流浪乞讨,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民政部门应当负责将小军交送给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B.民政部门应当负责将小军交送给当地少管所收容
C.暂时无法查明小军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当地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
D.民政部门应该帮助小军寻找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护送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到救助场所,由救助场所予以救助和妥善照顾,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领回。对孤儿、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以及其他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
第608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依法设置的专门学校()
A.由公安机关进行管理
B.由司法部门进行管理
C.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D.由地方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参考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依法设置专门学校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专门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协助和配合。专门学校应当对在校就读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专门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
第609题
宿管李老师,在晚间查寝时吸烟,李老师的行为( )。
A.正确,教师可以在学生寝室吸烟
B.正确,李老师不是任课老师可以吸烟
C.不正确,教师不能在学生寝室吸烟
D.不正确,教师只能在办公室吸烟
参考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来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
第610题
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参考答案: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故选D。
第611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A.全社会
B.学校
C.家庭
D.教师
参考答案:A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第612题
有的场所,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以下不属于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是( )。
A.营业性的歌星演唱会
B.正在营业的影剧院
C.营业性的酒吧
D.营业性的舞厅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营业性歌舞厅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禁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第613题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 )的原则。
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C.教育与惩罚并用
D.置之不理
参考答案: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614题
小张(12岁)的父亲经常在家吸烟,小张也常模仿吸几口,父亲未加制止,小张的父亲做法是否合法?( )
A.不违法
B.违法
C.家庭内部问题
D.法律不予过问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良、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
第615题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 )。
A.责令改正
B.处以罚款
C.给予行政处罚
D.给予刑事处罚
参考答案:C
解析: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616题
中学生邹某上课时玩手机游戏,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后,当场删除了邹某的游戏账号和他购买的游戏装备,并告诚邹某不要在上课时玩游戏。课后,王老师将手机返还给了邹某。王老师的做法()。
A.合法,教师有权批评和管教学生
B.不合法,侵犯了邹某的财产权
C.合法,教师无权没收学生的手机
D.不合法,侵犯了邹某的隐私权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师有管教权,但删除学生游戏账号和装备,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第617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 )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A.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
B.简陋的
C.临时修建的
D.私人的
参考答案:A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使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第618题
课间休息时,初中教师张某在教室吸烟。张某的行为( )
A.正确,吸烟是公民的自由权利
B.正确,课间休息时,教师可以吸烟
C.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参考答案:D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张某在教室吸烟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619题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罚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B.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C.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参考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此题选错误选项。
第620题
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B.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C.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D.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父母、任课教师或者其他监护人可以代为开拆
参考答案: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