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1题 海因里希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述了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概括了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下列不属于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的是()。
A.遗传及社会环境
B.管理制度不完善
C.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D.人的缺点
参考答案:B
解析:海因里希将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概括为5个: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第22题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五要素,并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五要素为()。
A.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能量意外释放、事故、伤害
B.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屏蔽失效、事故、伤害
C.人的缺点、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D.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参考答案:D
解析: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五要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A.遗传及社会环境
B.人的缺点
C.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
D.伤害
参考答案:C
解析: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第24题 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下列不属于延缓释放能量的是()。
A.采用安全阀、逸出阀控制高压气体
B.采用全面崩落法管理煤巷顶板,控制地压
C.建立水闸墙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
D.用各种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防止人员受到伤害
参考答案:C
解析:建立水闸墙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是采用控制能量释放的屏蔽措施。
A.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持作业环境良好
B.改善车间作业环境,疏通安全出口
C.定期检查电气线路,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D.增加短路保护装置,提高液氨系统的可靠性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事故致因理论。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増加短路保护装置是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体现。
第26题 某加油站在卸油区设置了静电释放器,作业人员进入卸油区前需要接触静电释放器,释放身体上可能带有的静电,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该事故防范对策属于()。
A.防止能量蓄积
B.限制能量
C.控制能量释放
D.延缓能量释放
参考答案:A
解析:防止能量蓄积。能量的大量蓄积会导致能量突然释放,因此,要及时泄放多余能量,防止能量蓄积。例如,应用低高度位能,控制爆炸性气体浓度,通过接地消除静电蓄积,利用避雷针放电保护重要设施等。
第27题 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关于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容易发生触电的作业场所,用压缩空气动力代替电力,防止发生触电事故,是采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的屏蔽措施。
B.利用低电压设备防止电击,是采用限制能量的屏蔽措施。
C.利用避雷针放电保护重要设施,是采用防止能量蓄积的屏蔽措施。
D.安全接地可以防止触电,是采用控制能量释放的屏蔽措施。
参考答案:D
解析:
安全接地可以防止触电,是采用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的屏蔽措施。
第28题 哈登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下列不是第二类伤害的是()。
A.中毒
B.窒息
C.冻伤
D.爆炸
参考答案:D
解析:爆炸是人体承受不了的能量释放,是第一类伤害。
第29题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处于有效状态。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故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很多事故致因理论,其中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的是()。
A.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B.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C.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D.轨迹交叉理论
参考答案:C
解析: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30题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人员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以及()。
A.人的健康状况
B.生产能量的原因
C.力的集中程度
D.事故的类别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第31题 当人体与某种形式的能量接触时,能否产生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
A.能量的集中程度
B.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
C.人体接触能量的时间
D.人体接触能量的部位
参考答案:B
解析:
当人体与某种形式的能量接触时,能否产生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
第32题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下列危害因素中,属于第一类伤害的有( )。
A.物体打击
B.触电
C.冻伤
D.窒息
E.中毒
参考答案:AB
解析:冻伤、窒息、中毒均属于第二类伤害。故,选A、B。
第33题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伤害;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而引起的伤害,下列危害因素中,属于第二类伤害的有()。
A.中毒
B.窒息
C.冻伤
D.烧伤
E.触电
参考答案:ABC
解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阂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第34题 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观点,预防伤害事故主要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相接触。关于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措施主要包括()。
A.防止能量积蓄
B.设置屏蔽设施
C.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D.减少管理缺陷
E.改变工艺流程
参考答案:ABC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n种:(l)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释放能量。(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屏蔽设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
第35题 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阐述,最为常见的引起伤害的能量是()。
A.机械能
B.电能
C.化学能
D.声能
E.非电离辐射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4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第36题 关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事故防范对策,下列属于提高防护标准的是( )。
A.用耐高温、耐高寒、高强度材料制作个体防护用具
B.设置防火门
C.设置安全围栏
D.用无毒少毒物质代替剧毒有害物质
参考答案:A
解析:
设置防火门属于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设置安全围栏属于设置屏蔽设施;用无毒少毒物质代替剧毒有害物质属于改变工艺流程。
A.海因里希事故连锁理论
B.轨迹交叉理论
C.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D.能量以外释放理论
参考答案:B
解析: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第38题 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引进可靠度高的自动化生产线,代替原有人员手工操作生产线,同时加强人员行为失误的校正和培训,减少事故发生。这种做法符合事故致因理论中的()
A.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B.轨迹交叉理论
C.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D.系统安全理论
参考答案:B
解析:轨迹交叉理论认为若设法排除机械设备或处理危险物质过程中的隐患,或者消除人为失误和不安全行为,使两事件链连锁中断,则两系列运动轨迹不能相交,危险就不会出现,就可避免事故发生。轨迹交叉理论突出强调的是砍断物的事件链,提倡采用可靠性高、结构完整性强的系统和设备,大力推广保险系统、防护系统和信号系统及高度自动化和遥控装置。
第39题 按照轨迹交叉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而在企业管理中的重点是()。
A.物的不安全状态
B.人的不安全行为
C.同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D.只要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中的一个,使两个运动轨迹不能相交
参考答案:A
解析:企业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上,即消除起因物,这样就不会出现施害物,砍断物的因素运动轨迹,使人与物的轨迹不相交叉,事故即可避免。
A.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伤害
B.根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C.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D.基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伤害
参考答案:C
解析: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