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
解析:
1.网络计划的关键线路和计算工期有多种办法可以找到和计算,最常用和快捷的方法是标号法,该方法既可找出关键线路,也可得到计算工期。其标号过程见图10-7。
由此可得到,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的关键线路为A、C、J工程(或①→②→⑤→⑦),计算工期为终点节点的标号值,为15个月。由于网络计划关键线路上的工作施工工期决定着工程的工期,为确保工期施工中应重点控制关键工作,即A、C、J工程。
2.根据施工单位的安排,甲队施工A、C、J,工期为15个月;乙队施工B、G、K,工期为14个月;丙队施工D、H,工期9个月;丁队施工E,工期3个月。根据要求工期,甲队没有富余时间,乙队的富余时间只有1个月,丙队有富余时间3个月,因此可以安排丙队施工E,这样可将原来丁队的施工任务交给丙队来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H工程是在D和E都完成后才能开始,这样,丙队的工作安排应该是在A工程施工完成后立即开始,先施工D工程,再施工E工程,最后施工H,方能符合要求,其他方案工期都无法满足。因此,监理单位建议只安排3个施工队伍,施工单位可将丁队的施工任务交由丙队去完成,故丙队施工任务是D、E、H。施工顺序为D—E—H。
3.针对G工程施工中出现的突出水事故,如在建设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中已明确,则施工单位不能索赔费用和工期。如在建设单位提供了地质资料中没有明确,则可索赔。可索赔内容包括工期和费用。
理由是此突出水事故不是施工单位原因,所以给施工单位造成费用增加和工期损失是可以索赔的。
4.乙队在12月末完成G工作,施工进度拖延2个月,乙队独立完成K工作(4个月),需工期16个月,比要求的工期增加1个月。因甲队可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且K工程可对头掘进。甲队用1个月时间施工K工程。这样乙队用3个月完成K工程。总工期15个月不变。可满足建设单位的施工工期要求。
参考答案:↓
解析:
本案例主要是编制网络计划图。通过塔吊使用的相关限制,变化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熟悉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1.根据提供的施工进度网络计划,通过网络计算可以得到计划工期为100d,关键线路为B、E、J、L、M。如图10-10所示,图上节点标注的参数是节点的最早时间。
网络计算还可以得到各个工作的时间参数,其中G工序的最早开工时间ESG=25,最迟开工时间LSG=55,总时差TFG=30;J工序的ESJ=40,LSJ=40,TFJ=0。
采取先G后J的塔吊工作顺序,塔吊正常进场时间应为第26日晨,但G工作完成后等待J工作开始塔吊闲置5d,因此塔吊自第31个工作日进入现场工作后恰好与J工作开始日期衔接。塔吊进入现场的合理时间为第30日晚或第31日晨。
2.先J后G使用塔吊的工作关系图如图10-11所示。这里必须在J和G之间增加一个虚工序,才能表示出先J后G的关系。同时考虑J工作开始时,C工作的延误已经发生,C工作时间应当加上延误的10d。
3.C工作延误10d时,经网络时间参数计算得到计算总工期为105d,与原工期相比延误5d,如图10-12所示,图上节点标注的参数是节点的最早时间。此种情况下关键线路为:C、G、J、L、M。
4.C工作延误10d,塔吊工作顺序为先G后J时,L工作位于关键路线上,将其工作时间由35d压缩为30d,总工期仍为100d,所以此措施可行。
参考答案:↓
解析:
1.根据建设单位给出的标时网络计划绘制时标网络计划有多种方法,但通常最好先计算出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并找出关键线路,这对绘制时标网络帮助较大。本项目通过计算可知计算工期为26个月,关键线路为A、D、J。绘制的时标网络计划图如图10-13所示。
2.基于时标网络计划,根据监理单位第12个月末各工程实际进度检查结果,绘制的前锋线如图10-13中的点划线如示。
根据实际进度前锋线可判断出:D工作会影响总工期1个月;K工作提前了1个月,没有影响;H工作正常;G工作虽延误3个月,但有总时差4,因此不会影响总工期。综合可知,第12个月末的工程进展会影响总工期1个月。
参考答案:↓
解析:
1.加速井巷过渡期设备的改装,是保证建井第二期工程顺利开工和缩短建井总工期的关键之一。井巷过渡期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主副井短路贯通;服务于井筒掘进用的提升、通风、排水和压气设备的改装;井下运输、供水及供电系统的建立;劳动组织的变换等等。一般应尽量利用原设计的辅助硐室和巷道,如无可利用条件,则施工单位可以与建设单位协商后在主、副井之间选择和施工临时贯通巷道。临时贯通道通常选择主副井之间的贯通距离最短、弯曲最少,符合主井临时改装后提升方位和二期工程重车主要出车方向要求,以及与永久巷道或硐室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岩柱,并且应考虑所开临时巷道能给生产期间提供利用价值。因此,主、副井同时到底后,短路贯通线路可安排:主井井底清撒硐室→联络巷→副井东侧马头门;贯通点宜选择在联络巷与车场绕道的连接处。
2.主、副井同时到底后,应迅速组织矿井建设二、三期工程的施工,安排井底车场巷道及硐室施工时。车场巷道施工顺序的安排除应保证主副井短路贯通与矿井关键线路工程项目不间断地快速施工外,同时还必须积极组织力量,掘进一些为提高矿井关键线路工程的掘进速度和改善其施工条件所必需的巷道。如:尽快形成环形运输系统,提高运输能力;沟通通风环路,改善通风条件,改变独头通风的困难;沟通排水系统,改善工作面掘进条件等。因此,主副井同时到底后,井底车场巷道与硐室的施工组织是:
(1)主、副井首先短路贯通;
(2)保证矿井关键线路工程施工不间断;
(3)尽快形成改绞井筒的调车系统;
(4)加快临时设施和硐室施工;
(5)保证副井永久装备完成时相关巷道及硐室施工同步完成;
(6)保证巷道及硐室的连续施工。
3.结合图10-5和图10-6,理解网络计划与副井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及硐室布置安排,然后结合图10-5,查找不合理之处。由图10-5和图10-6可见,只有先施工“水仓入口”后,内、外水仓才具备施工作业面,才能开展后续工程的施工。因此,不当之处是:外水仓的施工安排;调整方法是:将外水仓施工安排在“水仓入口”工作之后。
4.主井井筒到底时间与装载硐室施工顺序有关。装载硐室有三种施工顺序:
(1)与主井井筒及其硐室一次施工完毕,此方法工期较长,但是不需要井筒二次改装,而且安全性较好;
(2)主井井筒一次掘到底,预留硐口,待副井罐笼投入使用后,在主井井塔施工的同时完成硐室工程;
(3)主井井筒第一次掘砌到运输水平,待副井罐笼提升后,施工下段井筒,装载硐室与该段井筒一次做完,这种方式只有在井底部分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时(或地质条件出现意外恶劣情况时)才采用。
目前,由于主井井筒表土段施工时发生工期延误3个月,在后续井筒施工进度不变的情况下,为保证原施工组织受影响最小,则需要保证主、副井筒同时到底进行贯通,根据装载硐室施工方案,可不安排箕斗装载硐室与主井井筒同时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副井同时到底。箕斗装载硐室可安排在副井提升系统移交后,主井永久装备前施工。
第405题 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基本方式PDCA循环,可以描述为()。
A.检查—计划—实施—处理
B.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C.计划—检查—实施—反馈
D.计划—实施—处理—反馈
参考答案:B
解析: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基本方式可以描述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简称PDCA循环。计划(P)阶段的工作步骤,包括:①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②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③确定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④针对原因制定技术措施方案及解决问题的计划、预测预期效果、最后具体落实到执行者、时间进度、地点和完成方法等各个方面。实施(D)阶段工作为:⑤将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检查(C)阶段为:⑥计划执行中或执行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处理(A)阶段的工作步骤有:⑦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处理差错;⑧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计划目标。
第406题 当需要在众多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中寻找影响因素时,通常采用()。
A.直方图
B.工序能力分析方法
C.排列图法
D.因果分析图法
参考答案:D
解析:当需要在众多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中寻找影响因素时,通常采用因果分析图方法。
第407题 在排列图法中,通常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其中属于A类的累计频率为()。
A.0~80%
B.50%~80%
C.80%~90%
D.90%~100%
参考答案:A
解析:绘制排列图的目的,主要是要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习惯上通常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1)将累计频率0~80%范围内的有关因素视为A类,这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2)累计频率在80%~90%范围内的因素视为B类,是次要因素。3)累计频率在90%~100%范围内的因素视为C类,是一般因素。
第408题 施工单位发现井筒施工的质量事故后,正确的做法是()。
A.立即进行该部位的后续隐蔽工作
B.立即停止该部位施工
C.要求建设单位提出事故处理办法
D.监理工程师独立确定质量问题的原因和性质
参考答案:B
解析: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一般可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处理:(1)当发现工程出现质量缺陷或事故后,监理工程师或质量管理部门首先应以“质量通知单”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并要求停止有质量缺陷部位和预期有关联部位及下道工序施工,需要时还应要求施工单位采取防护措施。同时,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2)当施工单位自己发现发生质量事故时,要立即停止有关部位施工,立即报告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和质量主管部门。(3)施工单位接到“质量通知单”后在监理工程师的组织与参与下,尽快进行质量事故的调查,写出质量事故的报告。(4)在事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正确判断事故原因。事故原因分析是事故处理措施方案的基础,监理工程师应组织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等各方参加事故原因分析。(5)在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事故处理方案。(6)确定处理方案后,由监理工程师指令施工单位按既定的处理方案实施对质量缺陷的处理。(7)在质量缺陷处理完毕后,监理工程师应组织有关人员对处理的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鉴定和验收,写出“质量事故处理报告”,提交业主或建设单位,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答案应为B。
第409题 巷道施工过断层破碎带发生质量事故,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元,该质量事故等级应为()。
A.一般事故
B.较大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参考答案:A
解析:工程质量事故分为4个等级: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各等级的划分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的等级划分基本一致。只是对于工程质量一般事故中的直接经济损失部分给出了其下限,即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范围。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下同)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不包括30人,下同)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万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题目中的质量事故没有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只有200万元,因此是一般事故,答案为A。
第410题 混凝土构件成型后,在强度达到()MPa以前,不得在构件上面踩踏行走。
A.0.5
B.0.7
C.1.0
D.1.2
参考答案:D
解析:混凝土构件成型后,在强度达到1.2MPa以前,不得在构件上面踩踏行走。因此应该选D。
第411题 根据《煤矿井巷工程施工标准》GB/T50511—2022规定,平巷施工永久水沟距掘进工作面距离不宜大于()m。
A.40
B.50
C.100
D.130
参考答案:C
解析:根据《煤矿井巷工程施工标准》规定,平巷施工永久水沟距掘进工作面距离不宜大于100m。因此答案应为C。
第412题 倾角为16°的倾斜巷道架设支架,支架合理的迎山角为()。
A.1°~2°
B.2°~3°
C.3°~4°
D.4°~5°
参考答案:C
解析:倾斜巷道的支架架设,应有适当的迎山角。迎山角的数值,应符合以下规定:巷道倾角5°~10°时,支架迎山角为1°~2°;巷道倾角10°~15°时,支架迎山角为2°~3°;巷道倾角15°~20°时,支架迎山角为3°~4°;巷道倾角20°~25°时,支架迎山角为4°~5°。因此答案应为C
第413题 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属于施工环境因素的有()。
A.人的生理条件
B.施工机具、设备
C.工程地质条件影响
D.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
E.井下通风、照明等
参考答案:CDE
解析: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就是通常指人、料(材料)、机(设备)、法(方法)、环(环境)五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控制内容有:(1)人的因素,包括涉及单位、个人所需的各类资质要求,人的生理条件、心理因素。(2)工程材料因素,包括材料采购、制作的控制,材料进场控制(合格证、抽样核检),存放等控制措施。(3)施工机具、设备因素,相关的控制措施包括使用培训、操作规程要求、机具保养工作等。(4)施工方法(方案)因素,需要在技术措施、施工方法、工艺规程、技术要求、机具配置条件等方面进行控制。(5)施工环境的因素,包括:①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条件影响、水文条件影响、天气影响;②管理环境,如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及执行、质量保证活动的状态、协调工作状态等;③作业环境,这对于井下作业环境尤其需要重视,包括通风、粉尘、照明、气温、涌水以及文明生产环境等。因此答案为C、D、E。
第414题 PDCA循环中,属于计划(P)阶段的工作步骤有()。
A.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B.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C.确定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D.制定技术措施方案
E.将制定措施具体组织实施
参考答案:ABCD
解析: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基本方式可以描述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简称PDCA循环。计划(P)阶段的工作步骤,包括:①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②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③确定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④针对原因制定技术措施方案及解决问题的计划、预测预期效果、最后具体落实到执行者、时间进度、地点和完成方法等各个方面。实施(D)阶段工作为:⑤将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检查(C)阶段为:⑥计划执行中或执行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处理(A)阶段的工作步骤有:⑦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处理差错;⑧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计划目标。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是A、B、C、D。
第415题 在排列图法中,通常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属于三类影响因素的有()。
A.重要因素
B.主要因素
C.次要因素
D.一般因素
E.相关因素
参考答案:BCD
解析:绘制排列图的目的,主要是要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习惯上通常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1)将累计频率0~80%范围内的有关因素视为A类,这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2)累计频率在80%~90%范围内的因素视为B类,是次要因素(3)累计频率在90%~100%范围内的因素视为C类,是一般因素。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是B、C、D。
第416题 天然地基基础基槽,可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的情况有()。
A.持力层明显不均匀
B.浅部有软弱下卧层
C.承压水头可能高于基坑底面标高,触探可造成冒水涌砂时
D.基础持力层为砾石层或卵石层,且基底以下砾石层或卵石层厚度大于1m时;持力层为砾石层或卵石层,且其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时
E.基础持力层为均匀、密实砂层,且基底以下厚度大于1.5m时
参考答案:CDE
解析:天然地基基础基槽检验要点:1)基槽开挖后,应检验下列内容;(1)核对基坑的位置、平面尺寸、坑底标高;(2)核对基坑土质和地下水情况;(3)空穴、古墓、古井、防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形状。2)在进行直接观察时,可用袖珍式贯入仪作为辅助手段。3)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基坑底普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1)持力层明显不均匀;(2)浅部有软弱下卧层;(3)有浅埋的坑穴、古墓、古井等,直接观察难以发现时;(4)勘察报告或设计文件规定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时。4)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1)承压水头可能高于基坑底面标高,触探可造成冒水涌砂时。(2)基础持力层为砾石层或卵石层,且基底以下砾石层或卵石层厚度大于1m时;持力层为砾石层或卵石层,且其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时。(3)基础持力层为均匀、密实砂层,且基底以下厚度大于1.5m时。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是C、D、E。
第417题 煤矿井巷工程最小验收单位是()。
A.检验批
B.分项工程
C.分部工程
D.单位工程
参考答案:B
解析:煤矿井巷工程检验验收不设检验批,最小验收单位是分项工程。煤矿井巷工程因为隐蔽性强,大部分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很快被隐蔽了,难以形成批次进行检验,所以一般不设检验批,而是按照分项工程(工序)进行过程检验。煤矿井巷工程项目检验验收过程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检验、分部(子分部)工程检验、分项工程检验。煤矿井巷工程中的材料检验设检验批,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418题 设有监理的井巷工程项目,所有检验批和分项工程均应由()组织验收。
A.总监理工程师
B.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
C.建设单位负责人
D.监理工程师
参考答案:D
解析:检验批和分项工程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所有检验批和分项工程均应由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前,施工单位先填好“检验批或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记录”(有关监理记录和结论不填),并由项目专业质量检验员和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分别在检验批和分项工程质量检验中相关栏目签字,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
第419题 单位工程的验收应由()组织有关单位负责人进行单位工程验收。
A.总包单位负责人
B.监理单位负责人
C.质检单位负责人
D.建设单位负责人
参考答案:D
解析:当单位工程达到竣工条件后,施工单位应在自查、自评工程完成后填写工程竣工报验单,并将全部竣工资料报送项目监理机构,申请竣工验收。经项目监理机构对竣工资料及实物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由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竣工报验单,并向建设单位提出质量评估报告。建设单位收到工程验收报告后,应由建设单位负责人组织施工(含分包单位)、设计、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进行单位工程验收。单位工程由分包单位施工时,分包单位对所承包的工程项目应按规定的程序检查评定,总包单位应派人员参加,分包工程完成后,应将工程有关资料交总包单位,建设单位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第420题 钢结构工程检验批验收时,一般项目的检验结果应有80%及以上的检查点(值)满足验收标准的要求,且最大值(或最小值)不应超过其允许偏差值的()。
A.100%
B.110%
C.120%
D.150%
参考答案:C
解析: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规定,钢结构工程检验批合格质量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主控项目必须满足验收标准质量要求;一般项目的检验结果应有80%及以上的检查点(值)满足验收标准的要求,且最大值(或最小值)不应超过其允许偏差值的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