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江苏省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1767题)


第641题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是( )。


A.第一类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

C.第三类危险源

D.第四类危险源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79页: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第642题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中( )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A.安全第一

B.预防为主

C.以人为本

D.安全优先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80页: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相对比较低,但是这并不妨碍建筑施工企业把本质安全作为安全生产管理追求的目标。


第643题 下面( )是海因里希事故连锁理论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五个部分。


A.管理缺陷;环境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B.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C.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D.基本原因;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损失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80页:
美国人海因里希将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概括为5个:遗传及社会环境(M)、人的缺点(P)、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事故(D)和伤害(A)。


第644题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安全管理

B.事故预防

C.事故隐患

D.工程技术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82页: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者应该懂得管理的基本理和原则。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制。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上的缺欠,是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之一。


第645题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说法错误的是( )。


A.管理上的缺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B.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

C.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以通过改进装置、材料及设施,防止能量释放,通过训练、提高工人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人保护用品等来实现

D.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如对受伤人员迅速抢救,对设备进行抢修,以及平日对人员进行应急训练等)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82页:
1)控制不足——管理。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者应该懂得管理的基本理和原则。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制。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上的缺欠,是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之一。
2)基本原因——起源论。
所谓起源论就是强调找出问题的基本的、背后的原因,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原因。个人原因包括缺乏知识或技能、动机不正确、身体上精神上的问题等。工作原因包括操作规程不合适,设备、材料不合格,通常的磨损及异常使用方法等,以及温湿度、粉尘、有毒有害气体、通风、噪声、照明、周围的状况等环境因素只有找出这些基本原因,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3)直接原因——征兆。
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但是,直接原不过是基本原因的征兆,是一种表面现象。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要抓住作为表面现象的直接原因,更要追究其背后隐藏的基本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能够预测和发现这些直接原因,采取恰当的改措施;同时,为了在经济上及实际可能的情况下采取长期的控制对策,必须努力找出其基原因。
4)事故——接触。
从实际角度出发,事故往往被定义为最终导致人员损伤和死亡、财产损失的事件。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能量的观点出发,把事故看作人的身体或构筑物、设备与超过其值的能量的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活动的物质的接触。因此,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以通过改进装置、材料及设施,防止能量释放,通过训练、提高工人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人保护用品等来实现。
5)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损失。
博德模型中的伤害包括了工伤、职业病以及对人员精神方面、神经方面或全身性的不影响。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如对受伤人员迅速抢救,对设备进行抢修,以及平日对人员进行应急训练等)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


第646题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 )。


A.间接原因→基本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B.基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伤害

C.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D.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事故→伤害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84页: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从事故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被描述为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第647题 能够造成事故的潜在( )称作危险源。


A.危险

B.危险因素

C.安全隐患

D.不安全因素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85页:
能够造成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称作危险源,来自某种危险源的造成人员伤害或物质损失的可能性叫作危险。危险源是一些可能出问题的事物或环境因素,而危险表征潜在的危险源造成伤害或损失的机会,可以用概率来衡量。


第648题 ( )就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86页:
预防原理就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第649题 ( )就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86页:
所谓强制原理就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里所指的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第650题 ( )就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87页:
所谓人本原理,就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
思想。


第651题 ( )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87页: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第652题 下列不属于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的( )。


A.“3E”原则

B.偶然损失原则

C.因果关系原则

D.动力原则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86页:
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3E”原则。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4个原因。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强制(Enforcement)对策3种防止对策,即所谓“3E”原则。
2)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偶然损失原则告诉我们,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比如爆炸事故,爆炸时伤亡人数、伤亡部位、被破坏的设备种类、爆炸程度以及事后是否有火灾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预测的。
3)因果关系原则。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4)本质安全化原则。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还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


第653题 ( )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A.因果关系原则

B.本质安全化原则

C.安全第一原则

D.“3E”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87页:
本质安全化原则。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还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


第654题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 )。


A.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B.肌体感受(五感)→外部刺激→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C.外部刺激→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肌体感受(五感)→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D.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目标的完成→行为反应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89页: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人千差万别的行为表现。


第655题 ( )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A.目标

B.需要

C.行为

D.动机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90页: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动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第656题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我们往往遵从适应性原则,应用( )的方法来有效控制客观性因素。


A.教育

B.管理

C.监督

D.自律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90页: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生理等,这里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我们往往遵从适应性原则,应用教育的方法来有效控制客观性因素;而对于主观性因素,我们需要通过管理、监督、自律、文化建设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在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中,个性心理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657题 ( )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


A.能力

B.理想

C.气质

D.性格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90页: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性格是人在具备正常的先天素质的前提下,通过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形成的。


第658题 下列关于气质类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B.多血质的特征: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不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

C.黏液质的特征:突出的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

D.抑郁质的特征: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91页:
一般认为人群中具有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2)多血质的特征: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
3)黏液质的特征:突出的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
4)抑郁质的特征: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


第659题 ( )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A.性格

B.技能

C.气质

D.能力


参考答案:D


解析:

教材P92页: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通常人的能力总是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第660题 ( )是个体心理和社会生存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A.能力

B.需要

C.气质

D.性格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92页:
需要是个体心理和社会生存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当人有某种需求时,就会引起人的心理紧张,产生生理反应,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力。形成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有求足之感。需要就是这两种状态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