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61题
关于甲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丙地的东南方向
B.甲地位于中纬度地区
C.甲地位于热带
D.甲地比丁地到南极点的距离远
参考答案:C
解析: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北极所在的方向是北方,反之为南方,由图可知,甲地位于丙地的西南方向,故A错误;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低纬度,由图可知,甲地位于低纬度地区,故B错误;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热带,故C正确;甲地和丁地在同一条纬线上,两地和南极点的距离一样远,故D错误。故选C。
【点睛】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即从20°W向东到0°经线,继续向东再到160°E为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80°经线,继续向西再到160°E为西半球。
第62题
某地往北是北半球,往南是南半球,往西是东半球,往东是西半球,该地区位于( )
A.20°E,0°
B.160°E,0°
C.160°W,0°
D.20°W,0°
参考答案:B
解析: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由此可知,往北是北半球,往南是南半球,该点位于赤道上 (纬度0°);往西是东半球,往东是西半球,该点位于160°E经线上。依据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第63题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是( )
A.自西向东 24小时
B.自西向东 12小时
C.自东向西 24小时
D.自东向西 365天
参考答案:A
解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第64题
下列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是( )
A.极昼极夜
B.东西时刻的差异
C.四季的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参考答案:B
解析:
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是昼夜变化、东西时刻的差异,故B正确;南北极圈内的极昼极夜现象、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是地球的公转造成的现象,故ACD错误。故选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参考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某日地球昼夜分布图上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是我国的冬季,故D正确;我国春季和秋季的时候阳光直射赤道附近,夏季的时候,阳光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故ABC错误。故选D。
第66题
2021年“六一”儿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范围是( )
A.丁到甲之间
B.甲到乙之间
C.乙到丙之间
D.丙到丁之间
参考答案:A
解析:
“六一”儿童节时,为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间,接近夏至日。由图可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范围是丁到甲之间,故A正确;甲到乙之间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之间,故B错误;乙到丙之间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故C错误;丙到丁之间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故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第67题 小明在图上量算得学校到居住区的直线距离为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4000米,该图的比例尺是( )
A.1:2000
B.1:4000
C.1:200000
D.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00厘米
参考答案:C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厘米:400000厘米=1:2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米。所以正确的是C。
第68题 2020年央视春晚设置了河南郑州、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分会场,节目开始前,小明想查找两个分会场所在省区的位置,他最好查找( )
A.中国政区图
B.中国资源图
C.中国地形图
D.中国气候图
参考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图的种类有很多。按内容,地图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普通地图综合反映某一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包括地形、河湖、植被、行政区划、城镇、交通等基本内容。了解河南郑州、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省区的位置,应查找中国政区图,而中国资源图是了解中国资源分布状况,中国地形图是了解我国各种地形分布,中国气候图是了解不同地区气候分布。根据题意,故选A项。
A.高原
B.平原
C.丘陵
D.盆地
参考答案:B
解析:
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浅紫色表示积雪、冰川。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70题
如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图,数值关系为a>b>c,则①、②两地代表的地形分别是( )
A.山脊山脊
B.山谷山谷
C.山脊山谷
D.山谷山脊
参考答案:D
解析:
图中是等高线地形图,如果a>b>c,①则是向海拔高处凸出,所以为山谷,②则是向海拔低处凸出,所以为山脊。故选D。
第71题
下图中①②③④处坡度最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处等高线最稀疏的是④,为缓坡,故D正确;①②③处等高线密集为陡坡,故ABC错误。故选D。
第72题
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参考答案:B
解析:
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北美洲;被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同时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是非洲,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故答案选B。
第73题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①为甲、乙两大洲分界线,分界线上的山脉是( )
A.乌拉尔山
B.阿尔卑斯山
C.阿尔泰山
D.喜马拉雅山
参考答案:A
解析:
图中为亚洲和欧洲,亚欧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A正确;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中南部,B错误;阿尔泰山、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CD错误;排除BCD,选A。
第74题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两大地带之一,与这个火山、地震带无关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参考答案:A
解析: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之间。与非洲板块无关,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第75题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的是
A.火山喷发
B.潮汐的作用
C.人为因素
D.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参考答案:D
解析: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会发生变化的,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故选D。
第76题
文中反映出天气所具备的特点是( ) ①反映一个地区短时间的大气状况②反映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大气状况③时刻在变化④变化不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A
解析: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睛,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大小等,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气温变化剧烈等。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
第77题 文中描述的下午的天气现象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B
解析:
读图可知,A表示的天气符号是雾,B表示的天气符号是沙尘暴,C表示的是雷雨,D表示的是霜冻。由题意可知,文中描述的天气现象是沙尘暴,北风呼啸,黄沙满天。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况,突出特点是时间短,多变;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稳定。
第78题
四位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别绘制了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1月和2月的最低气温低于了0°C,四幅图中只有C1月和2月的最低气温在0°C以下,所以结合所给答案A、B、D错误、C正确。故选C。
A.北半球陆地
B.南半球陆地
C.北半球海洋
D.南半球海洋
参考答案:A
解析:
由上题可知,C图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表中所示该地的最热月是7月,最冷月是1月,该地位于北半球的陆地。结合所给答案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口分布
参考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沙盆代表陆地升温快、降温快,说明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明显;水盆代表海洋,升温慢,降温慢,说明了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由于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故A正确,B错误;由题干可知,两地海拔高度相同,故C错误;人口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较小,不是导致同纬度不同经度气候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