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342题 在咨询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录音和录像,( )。
A.不必让求助者知道
B.符合求助者的利益
C.需征得求助者的同意
D.属于咨询进程需要
参考答案:C
解析:案例需要在论文、书籍中引用并发表时,应对个案作必要的加工,以避免求助者对号入座。此外,在可能的范围和条件下,应事先征得求助者本人的同意再予公开,特别是作为详细记录的案例报告更应如此。
第1343题 防御方式问卷(DSQ)包括( )。
A.62个条目,6个因子
B.88个条目,4个因子
C.90个条目,10个因子
D.187个条目,16个因子
参考答案:B
解析:DSQ的目的是能收集较完整的防御机制资料,它适用于正常人及各种精神障碍。DSQ共包括88个项目,包括比较广泛的防御行为:即从成熟的直到不成熟的。共分为4个因子。
第1344题 多重选择性问题是一种( )。
A.责备性问题
B.修饰性反问
C.开放式问题
D.封闭式问题
参考答案:D
解析:多重选择性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上星期日你是离开家还是在家里待着?”等等。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
第1345题 在初诊接待阶段,要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 )。
A.一定会越做越好
B.跟着咨询师做即可
C.不能解决哪些问题
D.能迅速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C
解析:应确保求助者了解以下内容: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心理咨询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第1346题 在整理临床资料时,应该对来自求助者亲友和中介人的资料( )。
A.进行可靠性验证,并做必要的说明
B.直接使用,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C.先行筛选,避免对求助者构成伤害
D.注意排序,不对求助者形成暗示
参考答案:A
解析:在整理资料时,来自亲友和中介人的资料,应首先判断其真实程度并给以附加说明后,方可使用。
第1347题 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不断提问所起到的作用是( )。
A.让求助者自我探索
B.产生准确的信息
C.跟随咨询师的思路
D.形成依赖和责任转移
参考答案:D
解析:提问过多可能会带来如下消极作用:造成依赖;责任转移;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产生不准确的信息;求助者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会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第1348题 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在于( )。
A.解决求助者的困扰
B.为求助者提供释放压抑的空间
C.正确进行心理诊断
D.双方共同制定合适的咨询目标
参考答案:B
解析: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不在于解决求助者的困扰,而在于提供一个让求助者释放压抑的空间,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中自由联想,可以放心地谈论任何欲望与冲突,帮助求助者有机会深层次地觉察自己,陪伴求助者一起去探索求助者的问题与困扰。
第1349题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保密内容的是( )。
A.求助者的心理测验结果
B.出现对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
C.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
D.求助者患有乙型肝炎
参考答案:B
解析:保密例外情况: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心理咨询中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报告虐待儿童、老人等;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的;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当遇到以上保密例外情况时,心理咨询师应将泄密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第1350题 心理咨询师提出如“您只谈学生学习不好,可当今的教师水平和学校纪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这类问题,属于( )。
A.解释性问题
B.修饰性反问
C.责备性问题
D.掩饰型反问
参考答案:B
解析:修饰性反问(rhetoricalquestions)。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比如:“您只谈学生学习不好,可当今的教师水平和学校纪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您知道,一个人怎么能发现真理呢?”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即便是把会谈接下去,也会把所谈的内容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评价,离开具体问题,对求助者毫无益处。
第1351题 桑德伯格提纲可以用来( )。
A.整理归纳求助者一般资料
B.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
C.采集求助者的背景资料
D.了解求助者的行为特点
参考答案:C
解析:无论采用哪种咨询心理学的理论,在临床操作中都必须采集客观的背景材料。人们经常选用桑德伯格制定的一个提纲。
第1352题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有( )种记分方法。
A.2
B.3
C.4
D.5
参考答案:A
解析:
条目记分方法
(1)第1〜4,8〜10条:每条只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记1、2、3、4分。
(2)第5条分A、B、C、D、E五项记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记1〜4分,即“无”记1分,“极少”记2分,“一般”记3分,“全力支持”记4分。
(3)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记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记几分。第1353题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是,求助者( )。
A.可确认,积极、有影响
B.可理解,明确、有效
C.可认同,关键、有选择
D.可接受,积极、有效
参考答案:D
解析: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可有以下几条:
1.求助者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
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第1354题 对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正确理解是( )。
A.不必反复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B.求助者的所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
C.求助者对于泄密有诉诸法律的权力
D.心理咨询师应时刻保守求助者的秘密
参考答案:C
解析: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要反复向求助者说明,承诺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并说明一旦由心理咨询师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第1355题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
A.认为只有咨询师能够意识到求助者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情感
B.认为不必理解求助者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情感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C.可以形成求助者如何发展岀其特定的思考、感受和行事方式的假设
D.认为个体遇到困扰并前来咨询的原因不是个体的潜意识的想法和情感
参考答案:C
解析:个案概念化,是一个用某种理论假设来描述、梳理、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史、行为处事方式、人际关系情况、自我感受与体验、思维模式等诸多散落在来访者生命里的现象与发展动态形成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就好比是提出一套解释,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提出一套假设,然后用某种理论把这些散落的、局部的、隐藏的、外显的等各种信息串起来,通过对来访者的思考、感受和行事方式来理解他们的问题类型,使来访者的经验及经历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第1356题 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 )。
A.传统的评估与诊断是无益的
B.评估都是从外部理解求助者的方式
C.每个人都在被学习以及社会文化的条件作用所塑造
D.只有在家庭的背景下才能对个体逬行充分的理解
参考答案:A
解析: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传统的评估与诊断是无益的。
第1357题 个案概念化( )。
A.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B.在初始访谈中完成
C.在咨询结束后做出判断
D.一旦形成结论便不可改变
参考答案:A
解析:个案概念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咨询中会不断地修正对个案的理解,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指导实践。
第1358题 行为主义学派对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强调( )。
A.童年的经历
B.条件反射的形成
C.潜意识中的冲突
D.不恰当的认知评价方式
参考答案:B
解析:在对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例如: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中的冲突、童年时期的情结;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条件反射的形成;认知理论则强调不恰当的认知评价方式,等等。我们主张,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第1359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关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B.社会支持不会对应激起缓冲作用
C.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无关
D.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不会产生心理问题
参考答案:A
解析: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个体的社会地位往往有较大的改变,个体可能会出现自我丧失的现象。如果时间较长、程度较重,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第1360题 应对方式问卷(CSQ)包括( )个因子。
A.3
B.4
C.6
D.10
参考答案:C
解析:应对方式问卷(CSQ):由肖计划等人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