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初级药师 药学(师)-基础知识题库(982题)


第141题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属于传导散热。


第142题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


A.对流散热

B.辐射散热

C.蒸发散热

D.传导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参考答案:C


解析:

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在人的体温条件下,蒸发1克水可使机体散发2.43千焦的热量。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第143题 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A.脑

B.皮肤

C.肌肉

D.肺

E.腺体


参考答案:C


解析:

安静时,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是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时骨骼肌紧张性增强,产热量增加40倍,成为主要产热器官。


第144题 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


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

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类似恒温器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水平。


第145题 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视前驱-下丘脑前部活动

B.小脑活动

C.大脑活动

D.视前区活动

E.下丘脑活动


参考答案:A


解析:

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活动在体温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146题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干网状结构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层


参考答案:D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0/AH)活动在体温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147题 滤过分数是指


A.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心排出量/肾血流量


参考答案:C


解析:

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若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则滤过分数为19%。


第148题 肾小球滤过作用,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D.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恒定

E.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段都有滤过功能


参考答案:E


解析:

不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作用,只有从入球小动脉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滤过作用。


第149题 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


A.125ml/min

B.180ml/min

C.325ml/min

D.425ml/min

E.660ml/min


参考答案:A


解析:

用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平均值为125ml/min和180L/d。


第150题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囊内压

B.有效滤过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参考答案:B


解析: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第151题 肾小球滤过率是


A.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B.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E.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参考答案:A


解析: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每天两肾的。肾小球滤过液的总量达180L。


第152题 关于水利尿时,说法正确的是


A.尿量增加,尿渗透压降低

B.尿量正常,尿渗透压升高

C.尿量增加,尿渗透压升高

D.尿量正常,尿渗透压降低

E.尿量增加,尿渗透压正常


参考答案:A


解析: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称水利尿。


第153题 肾糖阈的正常值约为


A.80~100mg/100ml(原尿)

B.80~200mg/100ml

C.160~180mg/100ml(血液)

D.160~180mg/100ml(原尿)

E.120~160mg/100ml(血液)


参考答案:C


解析:

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10~12mmol/L)后,有一部分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第154题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ADH减少

B.ADH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


参考答案:A


解析: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ADH)释放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释,这种现象称为水利尿。


第155题 影响ADH分泌的最有效的刺激因素是


A.寒冷

B.应激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循环血量减少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参考答案:E


解析: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主要通过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对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循环血量减少可刺激其分泌和释放。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


第156题 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


A.血管紧张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多巴胺


参考答案:C


解析:

抗利尿激素(ADH)也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并运输到垂体后叶释放人血。ADH通过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调节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对尿量产生明显影响。


第157题 抗利尿激素生成的部位是


A.肾近球细胞

B.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C.腺垂体

D.神经垂体

E.髓袢


参考答案:B


解析: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称水利尿。


第158题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降压反射

B.排尿反射

C.体温调节

D.血糖浓度的调节

E.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参考答案:B


解析:

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经盆神经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进入尿道的尿液刺激尿道感受器,经阴部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所以排尿反射属于正反馈。所以答案选B。


第159题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


A.位于脑干

B.位于下丘脑

C.位于延髓

D.位于骶髓

E.位于大脑皮质


参考答案:D


解析:

排尿反射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脊髓反射。反射过程是膀胱内尿量达一定充盈度(约400~500ml)时,膀胱壁感受器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脊髓骶段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质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产生尿意。此时,脊髓骶段排尿中枢传出信号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入后尿道,再反射性的兴奋阴部神经,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体外。


第160题 肾小管哪个部位对Na+的重吸收最多


A.集合管

B.远球小管

C.近球小管

D.髓袢降支细段

E.髓袢升支粗段


参考答案:C


解析:

近球小管对Na+、水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重吸收肾小球超滤液中65%~70%的Na+和水,及全部葡萄糖。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