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题
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根据药物使用目的和性质不同,可将药物制备适宜的不同剂型;各剂型中的具体药品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如阿司匹林片、胰岛素注射液、红霉素软膏等。
第4题 下列关于剂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B.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
C.剂型系指某一药物的具体品种
D.剂型系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E.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
参考答案:C
解析:
剂型的概念:是适应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乳剂、气雾剂等均是剂型的一种。故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如吲哚美辛片剂、吲哚美辛栓剂等。制剂的概念是: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品,如阿司匹林片、环丙沙星注射剂等。故本题A.B.C.E的叙述均为正确的,答案选D,其混淆了剂型与制剂的概念。
A.减少浓度差
B.选择适宜的溶剂
C.不能加入表面活性剂
D.将药材粉碎得越细越好
E.升高温度,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浸出效率
参考答案:B
解析:
药材浸出的目的是尽量提取出有效成分而除去无效成分,这有利于提高药效,减小制剂体积。浸出方法很多,不同方法浸出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提高浸出效率,们常采取各种措施。浸出溶剂选择得当,可缩短平衡时间,提高浸出效率;一般提高浸出温度使有效成分向溶剂中扩散速度加快,能迅速达到平衡,提高浸出效率,药材内外有效成分浓度差是浸出的动力,及时更换溶剂有利于增加浓度差;加人表面活性剂有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分解吸附,提高浸出效率。在浸出前,适当粉碎药材是有利于浸出的,但粉碎得过细,不仅使无效成分浸出量增多,而且不易使药渣与溶剂分离,甚至堵塞渗漉筒。
第6题
下列不属于药剂学任务的是
A.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B.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C.新原料药的研究与开发
D.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E.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答案:C
解析:
药剂学的任务: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药剂学的具体任务可归纳如下:①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②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③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④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⑤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⑥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⑦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第7题 以下不是影响浸出的因素的是
A.药材成分
B.药材粒度
C.浸出压力
D.浸出溶剂
E.浸出温度、时间
参考答案:A
解析:
影响浸出的因素有浸出溶剂、药材的粉碎粒度、浸出温度和时间、浓度梯度、浸出压力、药材与溶剂的相对运动速度以及浸出技术等。
A.煎煮法
B.回流法
C.浸渍法
D.蒸馏法
E.渗漉法
参考答案:E
解析:
渗漉法适用于有毒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较低或贵重药材的浸出,以及高浓度浸出制剂的制备。
第9题 关于剂型的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A.软膏剂为固体剂型
B.丸剂为半固体剂型
C.气雾剂为固体剂型
D.溶胶剂为液体剂型
E.喷雾剂为液体剂型
参考答案:D
解析:
药物剂型的分类:
(1)按给药途径分为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如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如注射剂、气雾剂、外用溶液剂、洗剂、贴剂、滴眼剂、滴鼻剂、栓剂等。这种分类方法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作为一类,与临床使用密切相关。
(2)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特征,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甚至一种剂型可以分到几个分散体系中。
(3)按制备方法分为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这种分类法不能包含全部剂型,故不常用。
(4)按形态分为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等;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栓剂、糊剂等。形态相同的剂型,其制备工艺也比较相近。
第10题 在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不包括
A.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
B.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
C.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D.有利于节约成本
E.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
参考答案:D
解析:
在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①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②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③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④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
A.正文中收录了制剂通则
B.由一部、二部、三部和四部组成
C.一部收载西药,二部收载中药
D.分一部和二部,每部均由凡例、正文和附录三部分组成
E.分一部和二部,每部均由索引、正文和附录三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B
解析:
《中国药典》为2015年版,分一、二、三、四部,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以及放射性药品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制剂通则、药用辅料。
第12题
关于《中国药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国家卫生部门编纂
B.由政府颁布执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C.执行药典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D.不必不断修订出版
E.药典的增补本不具法律的约束力
参考答案:C
解析:
药典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并明确规定了这些品种的质量标准,在制剂通则中还规定各种剂型的有关标准、检查方法等。一个国家的药典反映这个国家的药品生产、医疗和科学技术的水平。由于医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药物和新的制剂不断被开发出来,对药物及制剂的质量要求也更加严格,所以药品的检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各国的药典经常需要修订。例如,美国、日本和中国的药典每五年修订出版一次。
第13题 关于非处方药叙述正确的是
A.仅针对医师等专业人员作适当的宣传介绍
B.使患者可以自行购买,但医师不得开具的药品
C.目前,OTC已成为全球通用的非处方药的简称
D.非处方药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疾病,因此对其安全性可以忽视
E.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使用的药品
参考答案:C
解析:
非处方药: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经专家遴选,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公布。在非处方药的包装上,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非处方药在国外又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目前,OTC已成为全球通用的非处方药的简称。
第15题 碘在水中溶解度为1:2950,想制备5%碘的水溶液,通常可采用
A.制成盐类
B.制成酯类
C.加增溶剂
D.加助溶剂
E.采用复合溶剂
参考答案:D
解析:
碘在水中溶解度为1:2950,如加适量的碘化钾,可明显增加碘在水中溶解度,能配成含碘5%的水溶液。碘化钾为助溶剂,增加碘溶解度的机理是KI与碘形成分子间的络合物KI3。
第16题
下列可作为液体制剂溶剂的是
A.PEG2000
B.PEG4000
C.PEG6000
D.PEG5000
E.PEG300~600
参考答案:E
解析:
(1)极性溶剂:常用的有水(water)、甘油(glycerin)、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等。
(2)半极性溶剂:乙醇(alcohol)、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液体制剂中常用聚乙二醇300~600,为无色澄明液体。
(3)非极性溶剂:常用的有脂肪油(fatty oils)、液状石蜡(liquid paraffin)、醋酸乙酯等。
第18题 苯巴比妥在90%的乙醇溶液中溶解度最大,则90%的乙醇溶液是
A.增溶剂
B.潜溶剂
C.助溶剂
D.消毒剂
E.极性溶剂
参考答案:B
解析:
注意潜溶剂、助溶剂、增溶剂的区别。
对不溶或难溶于水的药物,在水中加入一种或几种与水互溶的其他溶剂而组成混合溶剂时,其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可使药物溶解度明显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将这种混合溶剂称潜溶剂。常与水组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等。乙醇是半极性溶剂;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常用的助溶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另一类为酰胺类化合物;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第20题 有关表面活性剂的正确表述是
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故常用作杀菌和防腐剂
B.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要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下,才有增溶作用
C.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时,其浓度必须达到临界胶团浓度
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小,亲水性越大
E.表面活性剂均有很大毒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是因为形成了胶束;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作定向排列使界面表面张力下降,不一定非形成胶束;HLB值越小,亲油性越大;不是所有的表面活性剂均具有很大的毒性,比如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