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01题 美国精神病学者罗斯认为临终病人心理发展经历的五个阶段,顺序正确的是
A.否认与震惊,接受与遵医,抑郁反应,愤怒情绪,接纳死亡
B.否认与震惊,接受与遵医,愤怒情绪,抑郁反应,接纳死亡
C.否认与震惊,愤怒情绪,抑郁反应,接受与遵医,接纳死亡
D.否认与震惊,愤怒情绪,接受与遵医,抑郁反应,接纳死亡
E.否认与震惊,抑郁反应,愤怒情绪,接受与遵医,接纳死亡
参考答案:D
解析:
美国精神病学者罗斯提出了临终病人心理的五个阶段,依次是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
第102题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具有
A.正常的心理状态
B.健康的身体条件
C.积极的心理活动
D.完好的人际关系
E.良好的环境适应功能
参考答案:E
解析: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只有E选项能完整概括其涵义
第103题 心理卫生应从何时抓起
A.胎儿期
B.新生儿期
C.乳儿期
D.婴儿期
E.幼儿期
参考答案:A
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受精卵到死亡,心理发展一直伴随贯穿。胎儿期的心理卫生包括母亲身心健康。因为此时母子一体,母亲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胎儿,并造成不可预期的效果。
第104题 青春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矛盾不包括
A.理想与现实
B.学习与恋爱
C.本我与超我
D.独立与依赖
E.交往与封闭
参考答案:C
解析:
人在青春期的心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也同时面临许多现实生活的困惑,需要调整。所以A、B、D、E所列举的内容都是青春期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C选项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是人在理想道德与本能欲望对立时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青春期特有的主要矛盾。
第105题 不属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B.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
C.友谊观和恋爱观教育
D.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教育
E.自我意识形成教育
参考答案:D
解析:
青少年期是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发育成熟和自我意识发展与完善,人生观逐步成熟,选择恋人与职业。因此,心理卫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性心理卫生、人格完善、友谊与恋爱等方面。
第106题 人生会遇到无数应激源的作用,只有那些对人有意义的刺激物才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这些事物是否对人有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应激源的性质
B.应激源的数量
C.人的认知评价
D.人的智力水平
E.应激源的强度
参考答案:C
解析:
首先,同一环境事件对某人可能有应激性,而对他人可能不具有应激性。大多数外部刺激不能绝对地被定义为具有应激性。个人的认知评价才使某一事件具有应激性。
其次,同一个体在不同场景会把同一时间解释成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因为身体条件、情绪和动机等心理状态的不同而影响评价过程。事件本身是不具有应激性,只有当真的丧失和感到丧失或觉察并估价到一种威胁时才会变得具有应激性。由此提出了心理应激学说中的认知评价理论。答案选择C。
第107题 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其谦逊的美德与个人至上环境常发生冲突,由此产生适应不良,这种冲突属于
A.文化性应激源
B.社会性应激源
C.心理性应激源
D.职业性应激源
E.躯体性应激源
参考答案:A
解析:
心理应激源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分四类:1.躯体性应激源:刺激物导致心理反应。2.心理性应激源:人际关系的冲突。3.社会性应激源:客观的社会学指标;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4.文化性应激源:因评议、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应激的刺激和情境。
第108题 可预防心身疾病的措施不包括
A.正确认识各种生活事件
B.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C.长期超负荷工作
D.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
E.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参考答案:C
解析:
心身疾病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应从更广泛的方面着手。后者包括健全人格、改变情绪状态、对行为的干预等。
第109题 不应列为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的是
A.适应性调整,恢复内稳态
B.使原有的疾病复发
C.损害适应能力,引发心身症状
D.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引发新的疾病
E.使已有的疾病加重
参考答案:A
解析:
应激的消极意义:
1、频繁、强烈而突发过度的应激可造成机体唤醒障碍(唤醒不足或过度),耗损过度,适应能力减弱,使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障碍,作业能力受损,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引发事故和车祸。
2、持久和慢性应激,使机体处于适应不良和易感状态,耗竭机体储备,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心身疾病,引发精神障碍,加重原有的躯体和精神疾病。
3、应激引起适应不良,造成个体认知上的悲观预测,社会适应功能下降,出现行为障碍。
第110题 当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时。可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血糖升高,这些生理反应说明哪个系统活动增强
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参考答案:C
解析:
应激时主要是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统。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效应表现为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糖升高等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统:外周效应表现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产生多方面的防御代偿意义。
第111题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不包括
A.自我心理调节
B.矫正不良习惯
C.不间断发泄
D.心理护理
E.药物缓解症状
参考答案:C
解析:
心身疾病首先是一种躯体疾病,在临床各科均很常见,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治疗原则除药物外,还包括心理调节、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心理护理等。显然,“不间断发泄”是错误的。
第112题 关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不间断发泄
B.矫正不良习惯
C.心理护理
D.药物缓解症状
E.自我心理调节
参考答案:A
解析: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①通过心理诊断测验与量表评定、谈话,详细调查了解疾病、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②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③矫正不良行为习惯;④教会和训练病人自我放松、自我心理调节;⑤药物解除症状。
第113题 处于相同应激源作用下而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其主要原因是个体的
A.认知评价不同
B.敏感强度不同
C.反应强度不同
D.文化程度不同
E.体质不同
参考答案:A
解析:
对同一类应激源的反应可因个体对其的认知、评价、体验和观念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114题 关于应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应对是一种心理现象
B.应对是一种心理行为策略
C.应对是人面对应激源时的一种反应
D.应对都能消除自己的紧张
E.应对过程是通过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
参考答案:D
解析:
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对此的基本观点有:①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②是为缓冲应激对个体的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过程;③是人们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策略;④个体的应对方式受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及个性特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应对具有缓冲应激反应的作用,但有时也会相反。
第115题 应激的概念可理解为
A.对外界刺激和环境要求的反应
B.对环境不适应或适应的反应
C.在对环境要求与应付能力评估后的状态
D.内外刺激因素
E.外界刺激和环境要求
参考答案:C
解析: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到环境刺激构成威胁或挑战、必须作出适应或应对时作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第116题 人们在遇到压力、痛苦、困境时。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是
A.逃避应激源
B.排除应激源
C.难以应对应激源
D.没意识到应激源
E.想超越应激源
参考答案:C
解析:
简单的来考虑,当人可以选择逃避来应对应激源,不会考虑自杀。只有当难以应对应激源时(即没有其它可选时),会考虑以死亡来终结应激状态。
第117题 关于心理应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相信事件是可控制可预测的可以减轻心理应激
B.适度的应激可以促进健康
C.长期的超强度应激会损害健康
D.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解除焦虑
E.有效的放松训练可以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参考答案:D
解析:
心理应激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产生威胁时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可以是适应的或适应不良的。
第118题 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心身疾病的是
A.抑郁症
B.癌症
C.糖尿病
D.支气管哮喘
E.十二指肠溃疡
参考答案:A
解析:
最早提出的心身疾病称为“神圣七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第119题 心身疾病的界定条件是
A.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B.具有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变化
C.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
D.以上都是
E.在发病的原因中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的因素
参考答案:D
解析: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1.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第120题 与心身疾病的诊断无关的是
A.疾病的发生有相平行的心理社会因素
B.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疾病
C.单纯的生物医学疗法收效甚微
D.由某种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障碍
E.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明确器质性改变
参考答案:D
解析: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1.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