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软考中级职称】新-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试题(417题)


第1题

以下关于信息的质量属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中的全面程度

B.可验证性,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符合预期的

C.安全性,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

D.经济性,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质量属性的相关知识。

(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3)可靠性: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的。 
(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昨天的天气信息不论怎样精确、完整,对指导明天的穿衣并无帮助,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信息的价值为零。 
(5)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
(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综上所述,选择B选项。


第2题

以下关于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应

B.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

C.信息是事物普遍的联系方式,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量化等特点

D.信息是主体对于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状态变化方式的具体描述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所以A选项正确。

事物的本体论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所以B选择正确。

主体关于某个事物的认识论信息,就是主体对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记忆状态变化方式的具体描述,所以D选项正确。

信息是可以量化的,信息的大小取决于信息的质量,信息还可以理解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所以C选项不正确。信息的概念一般为原文考查,建议记忆。


第3题

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篡改,这体现了信息安全的()。


A.机密性

B.可用性

C.完整性

D.可控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1)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2)完整性: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篡改。

(3)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

(4)可控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

(5)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不仅要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也要掌握每个要素的含义,易考查选择题。


第4题

信息系统的(   )是指系统可能存在着丧失结构、功能、秩序的特性。


A.可用性

B.开放性

C.脆弱性

D.稳定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详细系统的特性。

信息系统特性包括:

(1)目的性:都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目的;

(2)整体性:将各类元素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层次性:由多个元素组成的,存在相对的概念;

(4)稳定性:系统的功能发生作用导致的后果是可以预估的;

(5)突变性: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一种过程;

(6)自组织性: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7)相似性: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

(8)相关性:系统的元素是可分的和相互联系的;

(9)环境适应性。系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其次,对于信息系统而言,以下特性会表现得比较突出,项目管理人员对此要有正确认识:

(1)开放性:即系统可访问性;

(2)脆弱性:该特性与系统稳定性相对应,系统存在丧失结构、功能、秩序的特性,该特性是隐藏的,不易被外界感知的;

(3)健壮性:系统面临干扰、输入错误、入侵等因素时,系统具有可抵御这些负面因素的特性,也称鲁棒性。采用冗余技术、容错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可靠性技术等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选择C选项。


第5题

信息系统的(   )决定了系统可以被外部环境识别,外部环境或者其他系统可以按照预定的方法使用系统的功能或者影响系统的行为。


A.可嵌套性

B.稳定性

C.开放性

D.健壮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系统的特点。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的可访问性。这个特性决定了系统可以被外部环境识别,外部环境或者其他系统可以按照预定的方法,使用系统的功能或者影响系统的行为。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系统有可以清晰描述并被准确识别、理解的所谓接口层面上。

故选择C选项。


第6题

信息系统具有的能够抵御出现非预期状态的特性称为(  )。


A.稳定性

B.健壮性

C.安全性

D.可用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考查信息系统的特性:

对于信息系统而言,以下特性会表现得比较突出:

(1)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的可访问性。这个特性决定了系统可以被外部环境识别,外部环境或者其他系统可以按照预定的方法,使用系统的功能或者影响系统的行为。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系统有可以清晰描述并被准确识别、理解的所谓接口层面上。

(2)脆弱性。这个特性与系统的稳定性相对应,即系统可能存在着丧失结构、功能、秩序的特性,这个特性往往是隐藏不易被外界感知的。脆弱性差的系统,一旦被侵入,整体性会被破坏,甚至面临崩溃,系统瓦解。

(3)健壮性。当系统面临干扰、输入错误、入侵等因素时,系统可能会出现非预期的状态而丧失原有功能、出现错误甚至表现出破坏功能。系统具有的能够抵御出现非预期状态的特性称为健壮性,也称鲁棒性(robustness)。要求具有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会采取冗余技术、容错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可靠性技术等来抵御系统出现非预期的状态,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选择B选项。


第7题

实施(   )是企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


A.大数据

B.云计算

C.两化深度融合

D.区块链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是企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

在选择题中易考“两化融合”的含义,建议掌握。


第8题

软件开发项目中,产品实现的过程不包含(   )。


A.需求获取

B.编码

C.集成测试

D.挣值分析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软件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挣值分析是成本管理的技术与产品实现的过程无关。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第9题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在(  )阶段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A.立项

B.设计

C.集成

D.运维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可简化为:①立项(系统规划);②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③运维;④消亡。

其中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这一阶段根据用户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然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确定立项。

综上所述,是在立项阶段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故选择A选项。


第10题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分为(   )四个阶段。


A.需求、设计、开发、测试

B.启动、执行、监控、收尾

C.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D.启动、设计、立项、运维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4个阶段。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化为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编码、测试)、运行维护等阶段。

为了便于论述针对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还可以简化为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维及消亡 4个阶段,在开发阶段不仅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还包括系统验收等工作。

综上所述,选择C选项。


第11题

信息化建设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的手段是()


A.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改革

B.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C.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D.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信息化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信息化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信息化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信息化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信息化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根据上述可知信息化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第12题

关于“信息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化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B.信息化是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改造、支撑人类各项活动的过程

C.互联网金融是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一种体现和重要发展方向

D.信息化的主体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包括开发和测试人员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信息化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信息化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信息化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信息化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信息化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故此题不正确的是D选项,信息化的主体、时域、空域、手段、途径、目标都必须掌握,易考选择题,考查形式多为原文概念考查。


第13题

关于信息化基本内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化的主体是信息化主管部门

B.信息化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C.信息化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D.信息化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答案:A


解析:

考查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它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它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它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故选项A描述错误。


第14题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可以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视网膜识别、自动规划、专家系统。


A.人工智能

B.自动控制

C.地理信息

D.移动计算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AI的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实际应用包括: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综上所述,选择A选项。


第15题

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A.信息技术和产业

B.信息化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

C.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信息人才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

(1)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6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3)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

(4)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5)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递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必须掌握,极易出选择题。


第16题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中,()是国家信息化的主阵地,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利益。


A.信息技术应用

B.信息网络

C.信息资源

D.信息化人才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

(1)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6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3)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

(4)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5)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递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信息技术应用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必须掌握,极易出选择题。


第17题

关于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两者并举互动,共同发展

B.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旺盛的市场需求

C.信息化是当务之急,可以减缓工业化,集中实现信息化

D.要抓住网络革命的机遇,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两化融合的基础知识。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时,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密切结合,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不能等工业化完成后才开始信息化或停下工业化只搞信息化,而是应该抓住网络革命的机遇,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为信息化打基础,走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融合、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选择C选项。


第18题

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不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


A.人工智能

B.移动智能终端

C.先进传感器

D.4G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知识。

现在都是5G了,4G已经不是重点了。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培育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重点发展,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选择D选项。


第19题

开展区域链技术的商业试探性应用,属于国家信息化体系中的()要素。


A.信息技术应用

B.信息网络

C.信息资源

D.信息技术和产业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

(1)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6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3)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

(4)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5)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递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开展区域链技术的商业试探性应用属于信息技术应用,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必须掌握,极易出选择题。


第20题

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   )能使底层物理硬件透明化,实现高性能物理硬件和老旧物理硬件的重组使用。


A.通用技术

B.智能化技术

C.遥感和传感技术

D.虚拟化技术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中的虚拟计算。

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虚拟化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高性能的物理硬件产能过剩和老的旧的硬件产能过低的重组重用,透明化底层物理硬件,从而最大化地利用物理硬件。

综上所述,选择D选项。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