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A.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
B.对于环境问题必须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C.环境问题是一个费事、费时、劳民、伤财的事,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D.“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文的观点是批判“先发展,后治理”的做法,也就是主张发展、治理一起抓,通过“有些环境问题难以逆转,甚至是不可逆转”可以得知应以防治为主。
第1483题
联系整个童话故事,说说小女孩为什么不敢擦燃一根火柴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的相关知识。
【名师详解】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根火柴对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且“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使她产生了内疚和恐惧的情绪,她舍不得也不敢擦燃一根火柴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
后来小女孩“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与前面的不敢擦燃一根火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小女孩非常的寒冷。
第1484题
短文中,对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评价的相关知识。
【名师详解】文中对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火炉的描写,属于小女孩的幻觉,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小女孩的现实形成了对比,幻觉越美好,越能反衬出小女孩生活的艰难。
第1485题 心理契约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及对对方的期望。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建立心理契约的措施是( )。
A.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每月业绩最好能者享受双薪
B.为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与优秀员工签订终身合同
C.为吸引优秀人才,承诺为员工提供购房免息贷款
D.结合企业的发展蓝图,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设计
参考答案:D
解析:心理契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没有明文规定”。A项提供双薪、B项签订合同、C项承诺提供免息借款都属于明示的、双方明确约定的情况。D项通过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企业能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目要求。
A.只有(1)
B.只有(2)
C.只有(3)
D.(1)、(2)和(3)都不是
参考答案:D
解析:
有鲦鱼出现的河中和长有浮藻的水域是大嘴鲈鱼的生长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不会有大嘴鲈鱼,但是有这些条件也不一定有大嘴鲈鱼。漠亚河中没有大嘴鲈鱼这个条件,(1)(2)(3)三个结论都不能推出。
第1487题 怎样理解“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在文中的含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的含意是,作者认为城里面无数的灯光将月光遮住了,月亮就像“死鱼的眼睛”。夜晚成了白天的延续,白天的黑暗翻版,因此城里人的生活只是日光下的生活,忙碌的日子,现实的时光消除了城里人的休憩与幻想。而乡村的月亮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用阴历计时,禾苗、水面、树林,月亮在乡下人生活中无处不在,太阳和月亮的交替使乡村的生活张弛有致,和城里人相比,乡下人的生活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因此乡下人生命中也充满了幻想的关。
第1488题 请概括说明“城里的月亮”与“乡村的月亮”之间的差别。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城里的月亮”因为无数路灯的映衬,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与人们的生活已经日渐远离隔膜。“乡下的月亮”具有计时功能,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们敬畏生命的象征。
第1489题 作者认为,“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这一句话是承接上一段,作者躺在竹床上,面对浩瀚无边的天空,反顾“童年”,遐想“妈妈和奶奶讲的故事”,以及对于“宇宙天体奥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往何处去”等一系列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这些“遐想”“追问”只有在乡野的月亮下才会发生,城市里面嘈杂的噪音,丛林般的水泥高楼,浮躁的人们是没有时间去“遐想”与“追问”的,也就不会敬畏生命,产生信仰。正是在与乡野的对比中,作者认为城市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以文论世,表达了厌恶城市嘈杂的、没有诗意的生活,向往乡野宁静、充满诗意的生活的志趣。
第1490题
作者为什么感到幸福?作者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第一题,文章开头指出,作者“几乎每天都会得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小朋友们的信。在这些笔迹端整、文字流畅的信里,你们都殷勤地问起我的健康、生活和工作的情况,随后就告诉我你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也提出一些问题要我解答。有的信里还附带有你们自己写的诗、文和画的图画;或是一条红领巾,甚至有小石子和花瓣。你们的每一封信都使我感到我是一个最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感到幸福是因为被关爱。
第1491题
结合材料谈谈,想要成为作家应该怎么做,要避免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第二题,文中谈到“什么是理想”并以当作家举例。因此,如果目标是当作家,那么必须要奋斗,要坚定信念。
后文通过“一面要勤奋地多写”,“一面还要广泛地多读”,同时“千万不要抄袭模仿,矫揉造作,也不要堆砌词藻、无病而呻”.指出了当作家要注意的问题。
A.两个“这”指代一样,都指变异的原因
B.两个“这”指代一样,都指一般博物学家的看法
C.两个“这”指代不一样,第一个“这”指代变异的原因,第二个“这”指代“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作为唯一可以引起变异的原因”
D.两个“这”指代不一样,第一个“这”指代一般博物学家对变异原因的看法,第二个“这”指代“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D
解析:要搞清代词所指代的对象,首先要看清它在句中的位置。指示代词 “这”一般指代与其距离最近的内容,因此第一个“这”指代一般博物学家对变异原因的看法,第二个“这”指代“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故选D。
第1493题
结合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占书的情怀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在乡间读书能够让作者感受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到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在心灵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留住岁月,留住自我。
第1494题
文段中“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表达了作者认为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及人们的功利之心,侵吞了读书人感悟心灵宁静与平和的读书之乐。
第1495题
文章阐述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文章阐述的中心句是:善意是不能标价的,恩惠也不必承载过多的酬酢——懂得了善的真谛,受助者与捐助者通过对一袋花生种子的精妙阐释与透辟理解,灵魂都获得了神圣的濯涣与提升。
概括的说就是善意是不能标价的懂得了善的真谛,受助者与捐助者的心灵都获得了提升。
第1496题
结合文章,对画线的句子中的“精妙阐释”与“透辟理解”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精妙阐释”就是乔治亚州的马沙•贝蒂校长为了扩建学校来请求福特捐款,福特拒绝了她。她就说:“那么就请捐给我一袋花生种子吧。”于是福特买了一袋花生种子送给了她。福特后来就忘了这件事情,没想到一年后,贝蒂女士又上门了,交给他600美元。原来学生们播种了当初的那一袋花生种子,这就是一年的收获。福特什么都没说,立即拿出600万美元交给了贝蒂。
“透辟理解”就是“我赞赏福特的顽固。他的顽固中有一种对受施者的老辣调教。福特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太轻易得来的金钱往往很难让受施者感受到金钱后面潜隐着的苦与智;我更赞赏贝蒂对点滴施与的至高的尊重,她带领孩子们撒播下的其实是足以证明他们有能力领受他人恩惠的资格。”
第1497题 文章第二段提到了“沉着”,试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沉着”二字,从字义上看有“沉淀、积蓄、酝酿”之意;从情感上看,从作者对秋天的落叶残花等景物中的描写和思考中,揭示了生命的潜在活力,预示了新的希望。
第1498题 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幸与不幸都是相对的,两者相互交织,不能绝对分开。“希望小”的人是“幸”的,他们可以早点休息,但也是不幸的,他们品尝不到人生的快乐滋味。“希望大”的人是“不幸的”,他们在前行的途中必定要经历人生的苦难,但也是幸运的,他们能真正知道人生的快乐,品味到实在的生存。
第1500题
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树叶:一片都没掉下来、一片也不落下、一片也不逃走、地上有碎叶。他的意图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刻画形象——那树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形成对照——那树亲近、善待人类却不配有好的命运;提出批评一一人类只顾及眼前利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