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A.自然通风
B.排风净化
C.教育培训
D.个体防护
E.降噪隔噪
参考答案:ABE
解析:
个体防护属于个体防护措施,教育培训属于组织管理措施。
A.加大炸药量,降低一氧化碳产生量
B.局部通风机采取吸声设计,降低噪声危害
C.适当增加工作面通风量,降低工作面温度
D.掘进工作面装载机附近进行喷雾降尘
E.巷道采取疏水措施,减小巷道淋水
参考答案:BCDE
解析:
加大炸药量,只会提高一氧化碳的产生量。
第323题 下列关于在劳动过程中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和管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不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B.高毒作业场所设黄色区域警示线,以及淋浴间、更衣室、物品存放专用间,还应为女工设冲洗间。
C.签订劳动合同时,在合同中载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载明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
D.必须有专人负责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管,且要无偿提供复印件。
参考答案:B
解析:一般有毒作业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高毒作业场所设红色区域警示线。
第324题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B.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C.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
D.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依法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参考答案:D
解析:医疗机构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放射性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他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依法组织验收。
第325题 某冶金企业存在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并且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公告栏,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公布的内容有()。
A.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
B.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
C.操作规程
D.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参考答案:B
解析:
在醒目位置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公布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公布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的结果。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载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这个待遇是在合同中的标示而不是公告栏中。
第326题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责任主体是()。
A.从业人员
B.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C.生产经营单位
D.当地人民政府卫生部门
参考答案:C
解析:生产经营单位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责任主体,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开展职业危害管理工作,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第327题 某化工企业,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需使用氯气。按照规定,该企业应在使用氯气的区域设罝警示线。该警示线的颜色应是()。
A.红色
B.蓝色
C.黄色
D.绿色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劳动过程中的管理。一般有毒作业设罝黄色区域警示线;高毒作业场所设红色区域警示线,氯气是高毒类物品,且有助燃性。
A.甲企业
B.乙煤矿
C.丙企业
D.丁企业
参考答案:D
解析:《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第八条,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其所在单位必须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变动工作单位时,事先须经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其检查材料装入健康档案。职工到新单位后,新发现的职业病不论与现工作有无关系,其职业病待遇由新单位负责。过去按有关规定已做处理的不再改变。《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五十一条,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劳动关系终止、解除时或者转换工作单位时,应当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原工作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在新单位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新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张某的退休单位为丁企业,所以由丁企业负责张某医疗费用。
A.红色区域警示线
B.橙色区域警示线
C.黄色区域警示线
D.蓝色区域警示线
参考答案:C
解析:《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应当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中毒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高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
第330题 某市一家三甲医院新建GS-130-M型医用诊断X射线摄影机建设项目,并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该医院需要将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提交至( )审核。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参考答案:C
解析: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331题 企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临时控制措施。下列控制措施中,属于临时控制措施的是( )。
A.查封造成职业病危害的材料和设备
B.没收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
C.控制企业负责人
D.提高罚款的额度
参考答案:A
解析: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l)进入被检查单位及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了解情况,调查取证。(2)查阅、复制被检查单位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文件、资料,采集有关样品。(3)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4)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5)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第332题 某企业为降低烟气脱硝系统安全风险,将使用原料由液氨变更为尿素,依据《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该企业向原申报机关申请变更的时间应在原料变化为尿素后的( )日内。
A.7
B.10
C.15
D.30
参考答案:C
解析:
因技术、工艺、设备或者材料等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A.职业病防治所
B.职业病医院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参考答案:D
解析:
国家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危害项目,接受监督。
第334题 矽肺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严重。采矿、建材、铸造、石粉加工工业中的各种接尘工种均可发生。下列粉尘引起的矽肺,具有发病率高、发病工龄短、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的是( )。
A.煤岩混合尘
B.陶瓷胚料粉尘
C.铸造尘
D.石英粉尘
参考答案:D
解析:
矽肺当中最典型的是由石英粉尘引起的矽肺,发病率高、发病工龄短、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危害最严重的尘肺。
第335题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告知卡应当载明( )。
A.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B.警示标识
C.高毒物品的物理、化学特性
D.高毒物品的名称
E.应急处理措施
参考答案:BCDE
解析:
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当按照《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告知卡应当载明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
第336题 我国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下列有关职业危害申报工作的要求中,正确的是( )。
A.生产经营单位是申报的责任主体
B.新建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
C.中央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项目,向其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D.卫生监管部门是申报的受理部门
E.企业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后,不再履行报告责任
参考答案:AB
解析:
卫生行政部门是职业危害申报的受理部门。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职业病危害项目内容:(l)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建设项目的,自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2)因技术、工艺、设备或者材料等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3)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4)经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发现原申报内容发生变化的,自收到有关检测、评价结果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用人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自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注销手续。
第337题 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健康管理中,前期预防管理包括( )。
A.职业危害申报
B.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
C.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
D.职业健康监护
E.作业环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参考答案:ABC
解析:
职业卫生前期预防管理包括:(l)职业危害申报。(2)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3)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
第338题 生产安全预警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失去了( ),预警就失去了意义。
A.快速性
B.准确性
C.安全性
D.有序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快速性,即建立的安全生产预警系统能够灵敏快速地进行信息搜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发布,这一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快速”的基础上,失去了快速性,预警就失去了意义。因为预警尚未发出,事故很可能已经发生,根本来不及发布警报,也不可能实施预控。事故征兆预警这个“报警器”就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A.“安全故障”型故障
B.带来不必要的生产停顿
C.丧失安全功能未能阻止事故的发生
D.不会导致事故发生
参考答案:C
解析:
误报,发生警报但实际并没有出现故障或异常,发生危险或事故但安全监控系统没有发出警报。
第340题 预警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而该事故最终没有出现。下列有关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安全区设计过宽,危险区设计过窄
B.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
C.指标设置不当,警报过严
D.安全区和危险区设计都过宽
参考答案:C
解析:
误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而该事故最终没有出现;另一种是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该事故最终出现,但其发生的级别与预报的程度相差一个等级(如发出高等级警报,而实际上为初等警报)。一般误警指前一种情况,误警原因主要是由于指标设置不当,警报准则过严(即安全区设计过窄,危险区设计过宽),信息数据有误。漏警是预警系统未曾发出警报而事故最终发生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小概率事件被排除在考虑之外,而这些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二是预警准则设计过松(即安全区设计过宽,危险区设计过窄)。题本中“预警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而该事故最终没有出现”属于误警,原因分析应为:指标设置不当,警报准则过严(即安全区设计过窄,危险区设计过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