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已开展作业危害分析,制定相应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2)动火点30m内未排放可燃气体;15m内未排放可燃液体;10m范围内及动火点下方未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等作业,10m范围内未见有可燃性粉尘清扫作业。
(3)作业人员已佩戴安全带、空呼等必要的个体防护装备。
(4)监护人员已到位,用于连续检测的移动式可燃气体检测仪已配备到位。
(5)动火分析已完成,配备的摄录设备已到位,且防爆级别满足安全要求。
(6)其他相关特殊作业已办理相应安全作业票,作业现场四周已设立警戒区。
(7)电焊机所处位置已考虑防火防爆要求,且已可靠接地。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采取的具体安全措施与应急措施。
(2)安全注意事项:向作业人员讲解和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减少因违章操作而导致事故的可能性。
(3)安全防护措施:要求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并遵守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4)特种作业人员管理: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并且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5)熟悉应急救援器材的位置及分布。
(6)安全措施交底工作完毕后,所有参加交底的人员必须履行签字手续,基层单位班组、交底人、作业人员、作业监护人各留一份,并记录存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职责:
(1)作业前检查安全作业票。安全作业票应与作业内容相符并在有效期内;核查安全作业票中各项安全措施已得到落实。
(2)确认相关作业人员持有效资格证书上岗。
(3)核查作业人员配备和使用的个体防护装备满足作业要求。
(4)对作业人员的行为和现场安全作业条件进行检查与监督,负责作业现场的安全协调与联系。
(5)当作业现场出现异常情况时应中止作业,并采取安全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当作业人员违章时,应及时制止违章,情节严重时,应收回安全作业票、中止作业。
(6)作业期间,监护人不应擅自离开作业现场且不应从事与监护无关的事。确需离开作业现场时,应收回安全作业票,中止作业。
资格要求:
(1)监护人应熟悉工艺操作和设备状况,了解动火区域的岗位生产流程。
(2)安全措施监督:监护人需要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落实不到位或安全措施不完善,应及时督促整改。
(3)标识与装备:监护人应佩戴明显标志,并配备专用安全检测仪器。
(4)应急准备:应熟悉应急预案,并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和其他救护器具。
第24题
指出该公司动火作业票中的错误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动火作业分析时间2022年2月16日8时错误,应为2022年12月16日8时。
(2)动火时间自2022年12月16日8时30分始至2022年12月16日18时30分止错误,一级动火作业票有效期应为8小时。本场所在具有爆炸危险场所动火,属于一级动火。
(3)涉及的其他特殊作业无错误,还涉及临时用电作业。
(4)动火作业负责人错误,应为施工单位负责人丙。
(5)动火作业票中没有标明动火级别和动火分析数据。
(6)动火作业票中没有标明动火分析时的危害因素种类。
第25题
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37243)判定该公司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是否符合要求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不符合要求。
(1)涉及爆炸物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应采用事故后果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2)涉及有毒气体或易燃气体,且其设计最大量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之和大于或等于1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应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当企业存在上述装置和设施时,应将企业内所有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第26题
根据《化工和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说明本案中,涉及哪几项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隐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过氧化工艺生产装置,现场勘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紧急停车系统正在改造未投入使用,构成重大隐患。
(2)生产装置供电荷为一级供电负荷。由一路电源供电,构成重大隐患。
(3)甲醇储G区未设紧急切断装置,构成重大隐患。
(4)甲类易燃物仓库新增储存H2O2物料,相互禁忌物质混放,构成重大隐患。
(5)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属于重大隐患。
第27题
该项目涉及过氧化反应危险危险化工工艺,说明该工艺的危险特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过氧化物都含有过氧基(—O—O—),属含能物质,由于过氧键结合力弱,断裂时所需的能量不大,对热、振动、冲击或摩擦等都极为敏感,极易分解甚至爆炸。
(2)过氧化物与有机物、纤维接触时易发生氧化、产生火灾。
(3)反应气相组成容易达到爆炸极限,具有燃爆危险。
第28题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7]1号)和安全评价报告的描述,提出过氧化反应工艺过程风险管控的措施建议。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将过氧化反应釜内温度与釜内搅拌电流、过氧化物流量、过氧化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设置紧急停车系统。
(2)过氧化反应系统应设置泄爆管和安全泄放系统。配备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设施。
(3)紧急冷却系统。
(4)紧急送入惰性气体的系统。
(5)气相氧含量监测、报警和联锁。
(6)安全泄放系统。
(7)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
第29题
根据C公司罐区物料储量情况,计算该罐区是几级重大危险源?(α=2,甲苯β1=1,苯β2=2)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甲苯设计储存量400t,临界量500t,苯设计储存量40t,临界量50t。
400÷500+40÷50=1.6>1构成重大危险源。
(2)R=a(β1*400÷500+β2*40÷50)=2x2.4=4.8<10为四级重大危险源。
第30题
根据《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针对评估结果指出4家公司可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问题。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A公司:
(1)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是生产职责,属于未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为重大隐患。
(2)公司总经理安全资格证书超过时限1个月未及时取证,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为重大隐患。
(3)三氯化磷装置未进行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精细化工企业未按规范性文件要求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为重大隐患。
B公司:
(1)企业可燃、有毒气体探测器接入DCS系统显示属于未报警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的重大隐患。
(2)制定了动火特殊作业管理制度、单位有效执行,属于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重大隐患。
C公司:
(1)未建立和发布本公司的生产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持查治理制度,属于未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重大隐患。
(2)加氢反应未设置冷却水流量参数,二氯乙烷检测报警值,属于未制定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重大隐患。
D公司:
(1)重氮化工工艺装置有自动化控制系统,但仍采用人工手动操作,属于重大隐患。
(2)硝化工序主操未有操作资格证,属于重大隐患。
第31题
根据《关于加强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7]1号),指出这4家企业中搬迁后哪家需要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A、B、D企业需要进行安全风险分析。
有以下原因之一的需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1)国内首次使用的新工艺、新配方投入工业化生产的以及国外首次引进的新工艺且未进行过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
(2)现有的工艺路线、工艺参数或装置能力发生变更,且没有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
(3)因反应工艺问题,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的。
第32题
根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要求,指出B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中的不足并完善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根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要求,还应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一)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二)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
(三)有效管控安全风险。
(四)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
(五)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第33题
结合D公司主要负责人的访谈和专家提出的问题,判定D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落实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要求,列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管理职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不符合要求。
(一)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二)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四)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五)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七)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34题
氮和氢两种组分按一定比例(1:3)组成的气体(合成气)送入氨合成塔内。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反应生成氨,氨合成塔是典型的化工反应设备。关于氨合成塔危险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温、高压气体物料从设备管线泄漏时会迅速膨胀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易发生爆炸
B.高温、高压使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变窄,气体物料即使过氧(亦称透氧)也不能在设备和管道内发生爆炸
C.高温、高压可加速设备金属材料发生蠕变、改变金相组织,使其机械强度减弱,引发物理爆炸
D.高温、高压可加剧氢气对钢材的氢腐蚀,加强设备的疲劳腐蚀,使其机械强度减弱,引发物理爆炸
参考答案:B
解析:
高温、高压使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扩宽,气体物料一旦过氧(亦称透氧),极易在设备和管道内发生爆炸。
第35题
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时,在两个极上所引起的化学变化称为电解反应,涉及电解反应的工艺过程称为电解工艺。下列电解工艺中。属于典型电解工艺(氯碱)的是( )。
A.熔融氯化钠(食盐)电解生产氯气、碱金属钠
B.熔融氯化钾电解生产氯气、碱金属钾
C.氯化钾水溶液电解生产氯气、氢氧化钾、氢气
D.氯化镁水溶液电解生产氯气、氢气、氢氧化镁
参考答案:C
解析:
典型工艺(1)氯化钠(食盐)水溶液电解生产氯气、氢氧化纳、氢气。(2)氯化钾水溶液解生产氯气、氢氧化钾、氢气。
第36题
以萤石和浓硫酸为原料制取氟化氢的工艺过程为氟化工艺。关于该工艺的危险性和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高温高压的危险性
B.氟化反应属于强吸热反应
C.反应物料具有燃爆特性
D.反应物料具有强腐蚀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A错误,萤石和浓硫酸常压就会反应;B错误,氟化工艺属于放热反应;C错误,萤石和浓硫酸不具有燃爆特性;D正确,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第37题
多数新型煤化工工艺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容易造成反应失控,下列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中,正确的是( )。
A.N2/O2比例控制与联锁
B.N2/CO比例控制与联锁
C.NO/O2比例控制与联锁
D.NO/CO比例控制与联锁
参考答案:C
解析:
H2/CO比例控制与联锁。NO/O2比例控制与联锁。
A.将液氯装置至VCM装置的氯气输送管道埋入地下
B.安装阀门或联锁装置以便氯气管道破裂时能有效隔离
C.对VCM装置的操作员工进行氯气泄漏应急培训
D.若VCM装置停车时间较长,应排净管道中的氯气
参考答案:A
解析:
A错误;不应将氯气管道埋入地下。
第39题
在化工企业生产装置停工过程中,生产装置工况处于不稳定。工艺参数时刻变化的状态,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操作。关于现场操作人员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装置停车时,高温高压条件下快速打开物料阀门降温降量
B.装置停车使用蒸汽吹扫时,直接打开高压蒸汽阀门进行吹扫
C.装置停车排放可燃气体时,使用空气进行置换
D.装置停车排放可燃气体时,通过火炬系统管网排至火炬烧掉
参考答案:D
解析:
D正确;装置停车时,系统内的物料应尽可能倒空、抽净、降温后,送出装置,可燃、有毒气体应排至火炬烧掉,对残存物料的排放,不得就地排放或排入下水道中,退净介质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吹扫置换步骤。
A错误;控制好降温降量降压的速度。降温降量的速度不宜过快,尤其在高温条件下,温度骤变会造成设备和管道变形、破裂,引起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泄漏而发生着火爆炸或人员中毒。
B错误;应先进行泄压处理,降至常压
C错误;对可燃、有毒气体的置换,大多采用蒸汽、氮气等惰性气体为置换介质,也可采用注水排气法,将可燃、有毒气体排净。
第40题
新建生产装置开工前,必须由相关部门组织按专业、按工种进行开工条件确认,关于施工完成情况确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应由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生产单位对产成品储存、火炬排放系统、“三废“排放和治理环境应急预案进行检查
B.应由安全和消防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消防道路消防气防设施、电气保护、电气安全、工艺操作规程进行检查
C.应由施工管理部门和设计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设计的符合性和完整性、施工质量、特种设备取证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
D.应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机械、仪表、以电气等单位对动设备,电气、仪表系统,劳动保护设施进行联合检查确认
参考答案:C
解析:
A错误;专项环境保护情况,由环保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三废"排放和治理、环境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情况进行检查。
B错误;由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生产单位检查开工方案、操作规程、工艺标准等开工文件是否审核批准
C正确;施工完成情况,由施工管理部门和设计管理部门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生产单位等,对设计的符合性、完整性、施工质量、特种设备取证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
D错误;,由安全和消防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劳动保护设施、消防道路、消防气防设施、应急通信、应急预案等情况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