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新】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题库(2413题)


第401题

甘草中甘草甜素含量最高的时期是


A.花冠由黄变红时

B.开花前期

C.生长末期

D.花后期

E.经霜变红后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

甘草甜素含量最高的时期是含苞待放时--开花前期。山茱萸的适宜采收期为经霜变红后。红花的适宜采收期为花冠由黄变红时。


第402题

需在秋、冬两季采收的皮类药材是


A.黄柏

B.厚朴

C.秦皮

D.肉桂

E.川楝皮


参考答案:D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皮类。

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等。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川楝皮、肉桂等。


第403题

中药茵陈依采收期不同可分为“绵茵陈"和“花茵陈”,二者采收时间分别为


A.春季,冬季

B.春季,夏季

C.春季,秋季

D.夏季,秋季

E.夏季,冬季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全草类中药的采收原则。

春季采收的为“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为“花茵陈”。【巧记】春秋-棉花(绵花)


第404题

需在夏季及时采收的药材是


A.牛膝

B.太子参

C.浙贝母

D.半夏

E.延胡索


参考答案:BCD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根及根茎类。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所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但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即在夏季及时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


第405题

花类药材采收时通常是


A.植株枯萎前

B.枝叶茂盛时

C.花盛开时

D.果实成熟时

E.多含苞待放时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花类。

花类药材一般不宜盛开时采收,需盛开时采收的是菊花、西红花;多含苞待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


第406题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采收时间一般为


A.秋、冬两季

B.春末夏初

C.开花前

D.夏、秋两季

E.春季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

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所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第407题

可以采用“环剥技术”采收的是


A.苏术

B.牡丹皮

C.黄柏

D.白鲜皮

E.大血藤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皮类。

采皮时可用环状、半环状、条状剥取或砍树剥皮等方法。如杜仲、黄柏采用的“环剥技术”,即在一定的时间、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离地面15~ 20cm处向上至分枝处的树皮全部环剥下来,剥皮处用塑料薄膜包裹,不久便长出新皮,一般3年左右可恢复。


第408题

药材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A.入药用部分的产量

B.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C.植物的发育阶段

D.产地

E.毒性成分的含量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①双峰期,即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高峰期基本一致时,共同的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②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③有效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药材产量的高峰期应为最适宜采收期。④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即为适宜采收期。⑤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以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为宜。


第409题

植物药的采收原则有


A.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宜在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时,春初发芽前或刚出苗时采收

B.皮类药材一般宜在秋冬季采收

C.叶类药材一般宜在叶片繁茂,色绿时采收

D.花类药材在开放时采收

E.种子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参考答案:AC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

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如黄柏、厚朴、秦皮等。少数于秋冬两季采收,如川楝皮、肉桂。

花类药材: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开放过久几近衰败的花朵,不仅药材的颜色和气味不佳,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有些中药如蒲黄、松花粉等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自然脱落,影响产量。


第410题

辛夷的采收时间是


A.在花初开时采收

B.在含苞待放时采收

C.在花盛开时采收

D.在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收

E.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花类。

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


第411题

采收皮类药材一般宜在


A.春末夏初

B.盛夏

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

E.初春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皮类。

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等。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川楝皮、肉桂等。根皮通常在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采皮时可用环状、半环状、条状剥取或砍树剥皮等方法。如杜仲、黄柏采用的“环剥技术”,即在一定的时间、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离地面15~20cm处向上至分枝处的树皮全部环剥下来,剥皮处用塑料薄膜包裹,不久便长出新皮,一般3年左右可恢复。


第412题

适宜秋冬季采收的药材是


A.莪术

B.薄荷

C.郁金

D.姜黄

E.天花粉


参考答案:ACD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根及根茎类。

许多根及根茎类中药,在秋冬季节地上部分枯萎后和春初植物发芽前或刚露苗时,既是有效成分高峰期,又是产量高峰期,这个时期就是最适宜采收期,如莪术、郁金、姜黄、天花粉、山药等。薄荷为全草类药材,在花期采收为佳。


第413题

应在立秋后采收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藻、菌、地衣类。

茯苓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


第414题

应在落果期采收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

三棵针的根在落果期小檗碱含量增加一倍以上,故三棵针的适宜采收期应是落果期。


第415题

应在夏季采收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根及根茎类。

太子参的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


第416题

果实经霜变红时采收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果实及种子类。

山茱萸应成熟经霜变红时采收。


第417题

需在成熟经霜后采摘为佳的果实类药材为


A.瓜蒌

B.栀子

C.山楂

D.荆芥

E.山茱萸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果实及种子类。

一般果实类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采摘为佳,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荆芥为全草类药材,在花期采收。


第418题

淡竹叶药材的适宜采收期是


A.花朵完全盛开后采收

B.秋、冬两季采收

C.春末夏初采收

D.茎叶茂盛时采割

E.开花前或果实成熟前采收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叶类。

首先判断淡竹叶为全草类中药材,全草类中药材的采收原则: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薄荷、益母草、荆芥、香薷等。故答案选D。

易错点:淡竹叶为全草类中药,不是叶类中药,在这一点上注意区分。

解题思路:遇到这种题时,要先判断中药的药用部分,然后再去选择相应的采收原则,特殊的采收原则需要特殊记忆。


第419题

应在3月中旬采收的是


A.桑螵蛸

B.土鳖虫

C.红娘子

D.青娘子

E.蟾酥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采收。

桑螵蛸以卵鞘入药,应在3月中旬前收集,过时虫卵孵化成虫则影响药效。


第420题

需在霜降期捕捉获得药用部位的是


A.穿山甲

B.桑螵蛸

C.土鳖虫

D.哈蟆油

E.斑蝥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察了动物药类中药的采收原则。

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龟甲、鳖甲、五灵脂、穿山甲、海龙、海马。

以卵鞘入药的,应在3月中旬前收集:桑螵蛸。

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红娘子、青娘子、斑蝥。

两栖动物类、爬行动物类宜在春秋两季捕捉采收:蟾酥、各种蛇类药材。

霜降期捕捉采收的:哈蟆油。

脊椎动物类全年均可采收:龟甲、牛黄。特殊:鹿茸需在清明后45~60天锯取,过时则骨化为角。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