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1题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 )。
A.对光适应
B.感觉后像
C.对暗适应
D.感觉对比
参考答案:B
解析:
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保留着亮灯泡的形象;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第23题 斯佩里通过( )实验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具有不对称性。
A.割裂脑
B.经典条件反射
C.脑解剖
D.工具条件反射
参考答案:A
解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 “割裂 脑”的实验。割裂脑手术就是切断连接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把两个半球分裂开来。做割裂脑手术的两个病人是右利手,手术前,他们的两只手都能写字、画画。手术后,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右手能写字,左手能画画;右手不再会画画,左手不再会写字。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第25题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 )。
A.常数关系
B.对数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参考答案:D
解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加以度量。能引起感 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觉到,其感受性高; 感觉阈限高的,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第26题 认知心理学家对“原型”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利用原型,可以( )。
A.总结事物的重要特征
B.组织关系复杂的任务
C.优化心理活动的记载方式
D.快速地完成判断
参考答案:D
解析: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A.注重合作
B.乐观的态度
C.为人亲和
D.想象力活跃
参考答案:D
解析:
开放性,也称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的程度,包括对行为的积极探索和对经验的正确评价。开放性得分高者有活跃的想象力,自发的接受新观念,有较好的发散性思维和好奇心,是不依习俗的、独立的思考者。得分低者则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胜过新事物。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与智力并不等同。
第28题 阿德勒认为,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容易变得( )。
A.羞怯自卑
B.冷漠多疑
C.孤独悲观
D.被动焦虑
参考答案:B
解析:
阿德勒从其自身的童年经历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人格。阿德勒认为,出生的头几年对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有两类父母行为容易导致儿童后来生活中的问题,一 是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 会使孩子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二是对孩子的过度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第29题 个体将意识中令人不安的事物从意识中移除,这种防御机制是( )。
A.合理化
B.压抑
C.反向形成
D.投射
参考答案:B
解析:
压抑是指将意识中的令人不安的事物从意识层面移除。这是最基本和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防御机制,用以保护自己免于危险。
第30题 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是( )。
A.转移
B.合理化
C.投射
D.升华
参考答案:D
解析:
升华是指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都是本我冲动的表现,本我冲动被改变为社会所接受的满足方式。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
第32题
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距离是( )。
A.公众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交距离
D.亲密距离
参考答案:B
解析: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
第33题
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的是( )。
A.熟悉
B.互补
C.邻近
D.竞争
参考答案:B
解析: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
①需要的互补。②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③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等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A.自我暴露程度
B.相互评价
C.情感卷入程度
D.面部表情
参考答案:A
解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我们想了解我们对别人的接纳程度,通过评估我们的自我暴露水平就可以做到。
第35题
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形式是( )。
A.目光
B.面部表情
C.姿势
D.空间距离
参考答案:A
解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
第36题
人际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 )。
A.线性关系
B.倒 U 曲线
C.对数关系
D.倒 V 曲线
参考答案:B
解析: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的频率交往,人们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第37题
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A.适中
B.较大
C.较小
D.最大
参考答案:A
解析: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第39题 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行为
B.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C.他人在场,往往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
D.长得漂亮的女人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