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351题)


第301题 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的主要因素是


A.精神状态

B.阴阳

C.脏腑

D.环境

E.体质


参考答案:E


解析:

体质与发病:不同的体质,在发病中可①决定发病倾向,如体质虚弱,则易感邪发病,且发病后易形成虚实夹杂证。②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如阳虚之体,每易感受寒邪;阴虚之质,每易感受热邪等。③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如感湿邪,阳盛之体易热化形成温热病变;阳虚者则易寒化为寒湿病变等。


第302题 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正气不足

B.邪正交争

C.邪气亢盛

D.邪气损正

E.阴阳失调


参考答案:A


解析: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第303题 内伤病传变的形式包括


A.形脏内外传变

B.脏与脏传变

C.脏与腑传变

D.腑与腑传变

E.以上皆是


参考答案:E


解析:

内伤病的病位在脏腑,基本传变形式是脏腑传变,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第304题 “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


A.实中夹虚证

B.由实转虚证

C.真虚假实证

D.虚实错杂证

E.真实假虚证


参考答案:E


解析:

“大实有赢状”即真实假虚证,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某些“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如热结肠胃而见面白肢冷等症。


第305题 阳偏胜的病理状态是


A.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

B.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

C.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

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E.以上均非


参考答案:C


解析:

阳偏胜即是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一般的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变。


第306题 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


A.心、胃、肝

B.肝、胃、肾

C.肺、胃、肝

D.肝、肺、肾

E.肺、胃、肾


参考答案:C


解析:

临床上常见的多为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肺主气,胃气宜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因此气逆多见肺、胃、肝脏。


第307题 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阴精阳气的盛衰

B.气血的盛衰

C.正邪的盛衰

D.阴阳的盛衰

E.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


参考答案:C


解析: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所谓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因此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正邪的盛衰。


第308题 阴盛格阳属于


A.阴偏衰

B.阳损及阴

C.真热假寒

D.真寒假热

E.阳偏衰


参考答案:D


解析:

阴盛格阳是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称为真寒假热证。


第309题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阳病治阴

B.虚则补之

C.实则泻之

D.热者寒之

E.阴病治阳


参考答案:B


解析: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第310题 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


A.阴盛则寒

B.阳虚则寒

C.阴损及阳

D.阳盛格阴

E.阳盛则阴病


参考答案:D


解析:

阳盛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

本题知识点:阴阳失调,


第311题 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


A.肝、脾、肾

B.肝、肾、大肠

C.脾、胃、大肠

D.肺、胃、大肠

E.心、肺、胃


参考答案:D


解析: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常见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舌上无津,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症。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第312题 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


A.正虚邪恋

B.邪盛正衰

C.邪去正虚

D.正盛邪退

E.邪正相持


参考答案:E


解析: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外感疾病中期,或慢性病之迁延期,多由于邪正相持不下,病势胶着所致。病势迁延,经久不愈,或发展成慢性病证。一般来说,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持、病理表现明显之所,其临床表现亦随邪留部位而有所不同。


第313题 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

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


参考答案:E


解析:

血燥生风,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状。


第314题 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五心烦热

B.精神亢奋

C.烦躁不宁

D.疼痛剧烈

E.二便不通


参考答案:A


解析:

虚,指以正气虚损为主,机体抗邪无力,表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第315题 “实”的主要病机是


A.正气旺盛

B.气血瘀滞

C.水液蓄积

D.痰浊壅滞

E.邪气亢盛


参考答案:E


解析: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第316题 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是


A.气滞

B.气逆

C.气闭

D.气虚

E.气脱


参考答案:D


解析:

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第317题 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


A.膀胱失司

B.肺失宣降

C.三焦气化失司

D.肾的气化功能减退

E.脾失健运


参考答案:E


解析: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因脾气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停滞的病理状态。多因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内伤脾胃,以致脾失健运,或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第318题 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


A.手足蠕动

B.低热起伏

C.脉细如丝

D.神昏谵语

E.筋脉拘挛


参考答案:D


解析:

阴虚风动指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阴虚则阳亢,抑制能力减弱,加之筋脉失之滋润,变生内风。临床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红少苔、脉细如丝等阴气衰少表现。神昏谵语多见热极生风。


第319题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A.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B.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C.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D.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E.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参考答案:C


解析: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而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内寒的病机多见于心脾肾。


第320题 阴损及阳是指


A.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B.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

C.阴盛伤阳,阳气受损

D.以上均非

E.阴虚不能制约阳气


参考答案:B


解析:

阴损及阳,是阴液亏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病机上首先是阴虚,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从主次上讲,是以阴虚为主。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