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141题
在一年的节气中,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水、惊蛰、清明、芒种
B.谷雨、清明、小满、芒种
C.夏至、大暑、立秋、处暑
D.白露、秋分、霜降、立冬
参考答案:B
解析:
B项错误,其正确顺序为清明、谷雨、小满、芒种。
第1142题
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
A.青、黄、赤、白、黑
B.仁、义、礼、智、信
C.金、木、水、火、土
D.宫、商、角、徵、羽
参考答案:C
解析:
六经论五行者,始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第1144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B.《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和“长庚”指的是金星和水星
C.古人常把亲朋好友久别不能重逢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D.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参考答案:B
解析: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和“长庚”其实都是金星的别称,金星也叫太白或太白金星。因此本题选B项。
第1145题
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
A.8
B.10
C.12
D.14
参考答案:B
解析: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第1146题 初伏日在夏至第三庚,意思是三伏中入伏第一天,是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距离初伏最近的是( )。
A.大暑
B.立秋
C.处暑
D.秋分
参考答案:A
解析:初伏是关于日历法的一种说法,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这是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2个节气,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初伏后进入中伏,也就到了大暑节气,因此,大暑距离初伏最近。
第1148题
一甲子是多少年?( )
A.十年
B.三十年
C.五十年
D.六十年
参考答案:D
解析: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三、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翌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于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即是一甲子。
第1149题
下列节气不在秋季的是( )。
A.处暑
B.霜降
C.寒露
D.小满
参考答案:D
解析:
由二十四节气歌可知处于秋季的是“秋处露秋寒霜降”,四个选项中选项A、B、C三项都是秋季的节气,选项D是夏季的节气。
第1150题 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 )。
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论语》
参考答案:C
解析:
“四书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儒家主张学生应掌握的六种基本功,即礼、乐、射、御、书、数。“七艺”是欧洲中世纪学校教育的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第1151题 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列举了一些古诗文名旬,其中跟科举有关的是( )。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B.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C.不孝有三,先后为大
D.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参考答案:A
解析:
A项中诗句说的是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它项与科举考试无关。
第1152题
我国科举考试中有“连中三元”之说,其中“三元”指的是()。
A.秀才、举人、进士
B.状元、榜眼、探花
C.解元、会元、状元
D.乡试、会试、殿试
参考答案:C
解析: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这里的“三元”在古时指的是解元(乡试第一名)、会元(会试第一名)及状元(殿试第一名)。
第1153题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的第一名分别称( )。
A.解元、会元、状元
B.会元、解元、状元
C.状元、会元、解元
D.解元、状元、会元
参考答案:A
解析:
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第1154题
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考上者称为( ),第三名叫做( )。
A.进士、榜眼
B.贡士、探花
C.院士、榜眼
D.进士、探花
参考答案:D
解析: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从下到上依次为院试,也叫童试,考上者称为“生员”,即秀才;乡试,也叫秋闱,生员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举人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贡士”;殿试,皇帝主考,贡士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进士,前三名依次叫状元、榜眼、探花。因此本题选D。
第1155题
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比如:“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
B.“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五部短篇小说集的总称,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
C.“三曹”指的是汉末曹操及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
D.“左联五烈士”是1931年在上海被反动政府秘密森杀害的五位革命作家,他们是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
参考答案:B
解析:
“三言二拍”是指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这五部短篇小说集的总称。
第1156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何处?( )
A.《韩非子》
B.《荀子》
C.《中庸》
D.《诗经》
参考答案:C
解析:
《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博学之”意在做学问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同时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审问”为第二阶段,即不耻下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即是做到“知行合一”。
第1157题 下列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军士,末将范疆、张达无故被鞭打,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东吴去了。(《三国演义》)
B.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红楼梦》)
C.《家》中,觉慧是高家年青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环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D.“我只能接受一个能保护我的男子汉。”干果瓦脸红了一会儿,知道这是在责备他,显然艾斯梅拉达指的是两个钟头以前弗罗洛和卡西莫多想把艾斯梅拉达抢走这件事。(《巴黎圣母院》)
参考答案:B
解析:
《红楼梦》中先是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然后才是三月十五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
第1159题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A.过五关斩六将
B.蒋干偷书
C.煮酒论英雄
D.单骑救主
参考答案:C
解析: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参考答案:C
解析:
①句从“莲叶”“荷花”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夏日的景象。②句,“杨柳色”正是春天来临的象征,此句描写为春天的景物。③句,从“秋光”可以看出,这一句是描写秋之景色。④句,“六出”为雪花的别称,从“青竹变琼枝”也可以看出冬季的雪花已落满枝头。因此,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诗句排列为②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