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A.燃烧反应过程的扩散阶段是指可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从释放源通过扩散达到相互接触
B.燃烧反应过程中的扩散阶段是指可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接收点火源能量,离解成自由基或活性粒子
C.燃烧反应过程的化学反应阶段是指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相互作用,生成惰性分子和稳定自由基,完成燃烧反应
D.决定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的主要条件是反应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扩散阶段,可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从释放源通过扩散达到相互接触。感应阶段,可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接受点火源能量离解成自由基或活性分子。化学反应阶段,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分子和新的自由基,完成燃烧反应。是否需要经历扩散过程,成为决定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的主要条件。
第122题 具有爆炸危险的粉尘较为普遍。下述粉尘中,不具有爆炸危险的是( )。
A.木粉
B.淀粉
C.纸粉
D.水泥粉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粉尘爆炸。具有粉尘爆炸危险性的物质较多,常见的有金属粉尘(如镁粉、铝粉等)、煤粉、粮食粉尘、饲料粉尘、棉麻粉尘、烟草粉尘、纸粉、木粉、火炸药粉尘和大多数含有C.H元素及与空气中氧反应能放热的有机合成材料粉尘等。
第123题 异常气象条件作业包括高温作业、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等。下列生产场所中,有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的场所是( )
A.化学工业的化学反应釜车间
B.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车间
C.矿山井下采掘工作面
D.锅炉房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强热辐射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气温在30℃以上或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夏季室外气温2℃以上,并有较强的辐射热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塘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的锅炉间等。
第124题 甲省乙市的某化工企业发生储罐闪爆事故,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有毒气体扩散至一河之隔的甲省丙市丁县境内。负责该事故应急处置指挥的是( )。
A.甲省人民政府
B.乙市人民政府
C.丙市人民政府
D.丁县人民政府
参考答案:A
解析:《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设计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第125题 生产经营单位的( )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A.主要负责人
B.总工程师
C.专职安全员
D.安全管理机构
参考答案:A
解析:《安全生产法》(2021年版)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第126题 某单位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大家对有关应急的知识进行了总结,总结的下列内容中正确的是( )。
A.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事故调查五个阶段
B.典型的响应级别通常可分为四级,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
C.事故应急救援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等特点
D.应急管理体系主要由组织体系、应急程序、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支持保障系统等部分构成
参考答案:C
解析:
A选项错误。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B选项错误。典型的响应级别分为三级。
D选项错误。应急管理体系主要由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支持保障系统等部分构成。
第127题 某化工厂编制了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进行了应急预案评审。该应急预案通过评审后,应当由( )签字确认。
A.评审小组长
B.主要负责人
C.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D.总指挥官
参考答案:B
解析:通过评审的应急预案,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实施。
A.一般事故
B.较大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补报的规定,事故发生30日内有伤亡人员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事故造成共计3人死亡。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129题 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该起事故等级为( )。
A.轻微事故
B.一般事故
C.较大事故
D.重大事故
参考答案:D
解析: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130题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炼油厂主要负责人在接到此次事故报告后,应在( )内,将事故信息上报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A.1小时
B.2小时
C.24小时
D.7天
参考答案:A
解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131题 2017年5月,某煤焦化民营企业发生苯蒸气爆炸事故,备煤工崔某一人在事故中遇难。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关于该起事故的调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企业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资委组织调查
B.由企业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调查
C.由企业所在地县级环境部门组织调查
D.企业工会参与事故调查
参考答案:B
解析: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A.N省安全生产委员会
B.N省人民政府
C.B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D.B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参考答案:B
解析:
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50+260+3800+120+322+1150+200=6302万元。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重大事故,应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事故调查。
第133题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人员,不包括( )的人员。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监察机关
C.劳动保障部门
D.公安机关
参考答案:C
解析: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134题 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应坚持的原则是( )。
A.优先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原则
B.“四不放过”的原则
C.公正、公开的原则
D.企业利益至上的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应坚持的原则:一是“四不放过”的原则;二是出自《安全生产法》的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A.可由国务院授权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B.可由A铁矿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授权其所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C.由全国总工会组织调查
D.事故调查应有铁矿员工代表或铁矿工会参加
参考答案:A
解析: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136题 下列属于事故间接原因的是( )。
A.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不够
B.事故报告与救援不及时
C.未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
D.未按规定办理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参考答案:A
解析:间接原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其他。
A.熔炼炉烟气温度过高
B.熔炼炉高温烟气压力过高
C.波纹金属软管质量不合格
D.现场职工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参考答案:C
解析:事故发生前,额定压力和额定温度都属正常,所以其不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职工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属于间接原因。
A.甲的铲车出现故障
B.甲使用乙的铲车
C.甲将乙的铲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
D.乙的铲车油管漏油,甲再次启动时引燃发动机周围的可燃气体
参考答案:D
解析:乙的铲装车油管漏油,甲再次启动时引燃发动机周围的可燃气体是火灾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第139题 某钢厂转炉车间设备值班室夜班期间发生煤气泄漏事故,由于报警器没电未能发出警报,致使值班室两人煤气中毒死亡,该起事故的性质应认定为( )。
A.责任事故
B.意外事故
C.中毒窒息事故
D.突发事件
参考答案:A
解析:责任事故,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报警器没电属于加强管理可以避免事故发生的情况。
A.丙为直接责任者
B.丙为主要责任者
C.甲为领导责任者
D.乙为间接责任者
参考答案:D
解析:事故责任认定为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领导责任者,没有间接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