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541题 ( )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66页: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第542题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 )。
A.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B.肌体感受(五感)→外部刺激→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C.外部刺激→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肌体感受(五感)→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D.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目标的完成→行为反应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67页: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人千差万别的行为表现。
第543题 ( )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A.目标
B.需要
C.行为
D.动机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68页: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动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第544题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我们往往遵从适应性原则,应用( )的方法来有效控制客观性因素。
A.教育
B.管理
C.监督
D.自律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68页: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生理等,这里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我们往往遵从适应性原则,应用教育的方法来有效控制客观性因素;而对于主观性因素,我们需要通过管理、监督、自律、文化建设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在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中,个性心理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545题 ( )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
A.能力
B.理想
C.气质
D.性格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69页: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人在具备正常的先天素质的前提下,通过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形成的。这种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其中社会生活实践在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第546题 下列关于气质类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B.多血质的特征: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不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
C.黏液质的特征:突出的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
D.抑郁质的特征: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70页:
一般认为人群中具有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2)多血质的特征: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
3)黏液质的特征:突出的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
4)抑郁质的特征: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
第547题 ( )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A.性格
B.技能
C.气质
D.能力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70页: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有多种多样,如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548题 ( )是个体心理和社会生存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A.能力
B.需要
C.气质
D.性格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71页:
需要是个体心理和社会生存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当人有某种需求时,就会引起人的心理紧张,产生生理反应,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力。形成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有求足之感。需要就是这两种状态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第549题
通常说“行为之后,必有原因”,这个原因指的是( )。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71页:
动机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欲望,达到一定目标而调节个体行为的一种力量。它主要表现在激励个体去活动的心理方面。动机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引起个体的相关行为。可以这样说,动机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引起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第550题 ( )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应,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
A.凑兴心理
B.群体心理
C.逆反心理
D.省能心理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72页:
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应,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从凑兴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常易导致不理智行为。
第551题 轨迹交叉理论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基本原因→( )→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A.事故经过
B.间接原因
C.物的不安全状态
D.人的不安全行为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63页: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第552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含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
B.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行和实施
C.人是管理的主体,并不是管理的客体
D.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66页: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①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根本来开展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②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第553题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人员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以及()。
A.人的健康状况
B.生产能量的原因
C.力的集中程度
D.事故的类别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61页: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的长短、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第554题 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有关( )等活动。
A.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
B.决策、计划、评价和反馈
C.计划、组织、改进和反馈
D.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55页: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第555题 具有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等特征的人,属于( )气质类型的人。
A.多血质
B.黏液质
C.抑郁质
D.胆汁质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70页:
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第556题 安全生产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 )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A.人
B.社会
C.环境
D.物料
E.机器设备
参考答案:CDE
解析:教材P55页:
安全生产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第557题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 )。
A.生产资源
B.员工
C.物料
D.设备设施
E.环境
参考答案:BCDE
解析:教材P55页: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
第558题 安全生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控制危害和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发生( )以及其他损失。
A.人身伤害
B.财产损失
C.精神损失
D.环境污染
E.物质伤害
参考答案:ABD
解析:教材P55页: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与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第559题 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 )。
A.自然风险
B.社会风险
C.技术风险
D.健康风险
E.环境风险
参考答案:ABCD
解析:教材P56页:
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5类。而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则将风险分为人、机、环境、管理4类。
第560题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危险源可分为( )。
A.第一类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
C.第三类危险源
D.第四类危险源
E.第五类危险源
参考答案:AB
解析:教材P56页: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的后果越严重。例如,爆破施工中的炸药、旋转的混凝土搅拌机等属于第一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例如,不走安全通道进入施工现场、不做安全防护在临边洞口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