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检验主管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题库(490题)


第81题

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化学组成

B.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C.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D.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及空间构型

E.抗原表位的数量


参考答案:D


解析:

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借此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


第82题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最合适的条件是


A.0.65%NaCl、pH 2~6、35℃

B.0.85%NaCl、pH 6~8、37℃

C.0.85%NaCl、pH 2~6、35℃

D.0.65%NaCl、pH 6~8、37℃

E.0.85%NaCl、pH 2~6、37℃


参考答案:B


解析: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条件:①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②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③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第83题

抗原抗体反应中,何种条件形成肉眼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A.抗原显著多于抗体

B.抗体显著多于抗原

C.抗体略多于抗原

D.抗原略多于抗体

E.抗原抗体比例适当


参考答案:E


解析:

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只有当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时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第84题

兼有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称为


A.简单半抗原

B.阻断抗原

C.复合抗原

D.完全抗原

E.封闭抗原


参考答案:D


解析:

具有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动物血清等。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其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第85题

抗原抗体反应最适PH为


A.6.2~7.4

B.7.2~7.4

C.7.2~8.4

D.6.2~8.4

E.6.0~9.0


参考答案:E


解析: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之间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


第86题

患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滴度为1:224,用豚鼠肾吸收后为1:56,用牛红细胞吸收后为0,可以辅助诊断


A.霍奇金病

B.血清病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病毒性肺炎

E.冷凝激素综合征


参考答案:C


解析:

该患者可以判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的嗜异性抗体不被或不完全被Foresman抗原组织,如豚鼠肾、马肾所吸收,但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第87题

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该抗体属于IgM

B.该抗体可被含有Forssman抗原组织吸收

C.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

D.该抗体持续时间为3~6个月

E.该抗体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高峰为3~4周


参考答案:B


解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该抗体是IgM,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凝集,故又称嗜异性凝集素。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该抗体不被或不完全被含有Foresman抗原组织所吸收。但可被牛红细胞吸收。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出现于发病后1~2周内,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第88题

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


A.破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B.破坏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C.破坏蛋白质水化膜而改变溶解度

D.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

E.使蛋白质电荷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C


解析:

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破坏蛋白质水化膜而改变其溶解度。


第89题

制备人工抗原常用的载体是


A.类毒素

B.甲状腺球蛋白

C.人血清白蛋白

D.牛血清白蛋白

E.内毒素


参考答案:D


解析:

蛋白质类常用的有人血白蛋白、牛血白蛋白、血蓝蛋白、牛甲状腺球蛋白等。以牛血白蛋白最常用。


第90题

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完全抗原

B.变应原

C.半抗原

D.佐剂

E.载体


参考答案:C


解析:

某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这些物质称为半抗原。如一些分子量小于4000的有机物质,如多肽、大多数的多糖、甾族激素、脂肪胺、类脂质、核苷、某些小分子量的药物等。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


第91题

不能作为半抗原的载体是


A.牛甲状腺球蛋白

B.牛血清清蛋白

C.多聚赖氨酸

D.绵羊红细胞

E.羧甲基纤维素


参考答案:D


解析:

半抗原载体:
蛋白质类:常用的有人血白蛋白、牛血白蛋白、血蓝蛋白、牛甲状腺球蛋白等。以牛血白蛋白最常用。蛋白质与半抗原结合基于游离氨基、羧基、酚基、巯基、吲哚基、咪唑基、胍基等活性基团的缩合。
多肽聚合物:常用多聚赖氨酸,分子量达十几万至几十万,与半抗原结合后可诱发动物产生高亲和力及高滴度的抗血清。
大分子聚合物和某些颗粒:聚乙烯吡咯烷酮、药用炭、羧甲基纤维素等皆常用。


第92题

下列哪种抗原不是颗粒性抗原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红细胞

C.伤寒杆菌

D.抗原包被的乳胶微粒

E.细菌外毒素


参考答案:E


解析:

如各种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细菌外毒素不属于颗粒性抗原。


第93题

关于半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B.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C.半抗原与某种纯蛋白的分子(载体)结合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D.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E.可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参考答案:D


解析:

某些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这些物质称为半抗原,如一些分子量小于4000的有机物质,大多数的多糖和某些小分子量的药物等。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


第94题

载体至少连接多少数目以上的半抗原才能有效地产生抗体


A.10

B.20

C.30

D.40

E.50


参考答案:B


解析: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的数目与免疫原性密切相关。一般认为至少要有20个以上的半抗原分子连接到一个载体分子上,才能有效地刺激免疫动物产生抗体。


第95题

欲鉴定抗原是否纯化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单向免疫扩散法

B.沉淀试验

C.血凝法

D.免疫电泳法

E.补体结合试验


参考答案:D


解析:

纯化抗原的鉴定:主要对纯化抗原的含量、理化性质、纯化及免疫活性进行鉴定,常用方法有酚试剂法、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法、免疫电泳法、免疫双扩散法等。


第96题

下列生物制品中一般对人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动物来源的抗毒素

B.人血浆丙种球蛋白

C.类毒素

D.多肽

E.BSA


参考答案:D


解析:

半抗原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如多肽、大多数的多糖、甾族激素、脂肪胺、类脂质、核苷、某些小分子量的药物等。


第97题

弗氏佐剂分为不完全佐剂和完全佐剂,佐剂和抗原比例为


A.1:1

B.1:2

C.2:1

D.1:3

E.3:1


参考答案:A


解析:

弗氏佐剂分完全弗氏佐剂和不完全弗氏佐剂两种。佐剂和抗原比例为1:1。


第98题

可有效激发机体抗肿瘤效应的佐剂为


A.胞壁肽

B.弗氏佐剂

C.细胞因子

D.羊毛脂

E.多聚核苷酸


参考答案:C


解析:

具有佐剂效应的细胞因子有干扰素、淋巴因子及其他细胞因子。


第99题

天然的佐剂是


A.福氏不完全佐剂

B.多聚核苷酸

C.福氏完全佐剂

D.百日咳杆菌

E.外毒素


参考答案:D


解析:

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于机体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辅助物质称免疫佐剂,具有免疫原性的佐剂是天然的佐剂,如卡介苗、百日咳杆菌、脂多糖、细胞因子。


第100题

完全弗氏佐剂的成分为


A.液体石蜡

B.羊毛脂

C.BCG

D.羊毛脂+液体石蜡

E.羊毛脂+液体石蜡+卡介苗


参考答案:E


解析:

最常用于免疫动物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羊毛脂与液状石蜡的混合物)和弗氏佐剂分为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卡介苗)两种。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