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401题 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特点的药物是
A.大蓟
B.蒲黄
C.三七
D.白及
E.茜草
参考答案:C
解析:
三七: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疗效卓著,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故最佳选项是C。
第402题 为妇科调经要药的药物是
A.白茅根
B.苎麻根
C.茜草
D.凌霄花
E.槐花
参考答案:C
解析:
茜草主治:(1)出血证。本品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本品活血祛瘀,通经络,行瘀滞,故可用于上述病证,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第403题 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者,应首选的药物是
A.白及
B.槐花
C.地榆
D.棕榈炭
E.三七
参考答案:E
解析:
三七主治:(1)出血证。本品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疗效卓著,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可单味应用,研末吞服,或配入复方应用。对创伤出血,可研末外敷。(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本品能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伤科要药。可单味内服或外敷,或配其他活血止痛药同用。
第404题 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散瘀解毒消痈的药物是
A.生地黄、牡丹皮
B.赤芍、紫草
C.金银花、连翘
D.大蓟、小蓟
E.侧柏叶、茜草
参考答案:D
解析:
大蓟与小蓟二药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可用治血热出血证以及热毒痈肿,常相须为用。
第405题 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A.杏仁
B.柏子仁
C.苏子
D.红花
E.桃仁
参考答案:E
解析:
红花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柏子仁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紫苏子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主治:肺痈,肠痈。本品活血祛瘀以消痈,配清热解毒药,常用治肺痈、肠痈,如大黄牡丹皮汤。
第406题 下列各项中,功效善于活血祛瘀,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的药物是
A.红花
B.川芎
C.牛膝
D.丹参
E.桃仁
参考答案:D
解析:
丹参功善活血祛瘀,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故根据题干要求,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
第408题 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的药物是
A.桃仁
B.泽兰
C.鸡血藤
D.益母草
E.红花
参考答案:E
解析:
红花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鸡血藤功效: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泽兰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第409题 桃仁的功效是
A.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B.活血止痛,解毒消痈
C.活血祛瘀,止咳平喘
D.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E.活血行气,润肠通便
参考答案:A
解析: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第410题 三棱与莪术的共同作用是
A.活血消痈,通络止痛
B.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C.活血调经,凉血安神
D.活血祛瘀,生肌敛疮
E.破血行气,利水消肿
参考答案:B
解析:
三棱和莪术均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
第414题 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气消积,治食积腹胀的药物是
A.虎杖、苏木
B.郁金、川芎
C.乳香、没药
D.益母草、泽兰
E.三棱、莪术
参考答案:E
解析:
三棱和莪术均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
第415题 川芎可用于治疗的病证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川芎主治:头痛,风湿痹痛。本品能“上行头目”,为治头痛要药,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本品辛散温通,能祛风通络止痛,可用治风湿痹痛
第416题 郁金可用于治疗的病证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郁金主治:(1)气滞血瘀痛证。
(2)热病神昏,癫痫痰闭。
(3)吐血,衄血,倒经,尿血,血淋。
(4)肝胆湿热黄疸、胆石症。
第417题 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齿痛、口疮,常选用的药物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C
解析:
牛膝主治: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本品苦泄下行,能引火(血)下行,以降上亢之阳和上炎之火。
第418题 治疗尿血、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常选用的药物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C
解析:
牛膝主治:淋证,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性善下行,能利水通淋,又能活血祛瘀。治淋证,常配滑石、石韦等;治水肿,常配车前子、泽泻等。
第420题 郁金兼能治疗的病证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郁金主治:(1)气滞血瘀痛证。
(2)热病神昏,癫痫痰闭。
(3)吐血,衄血,倒经,尿血,血淋。
(4)肝胆湿热黄疸、胆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