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351题)


第141题 五脏关系中主要体现在气血方面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肺与脾

C.脾与肾

D.肺与肾

E.心与肺


参考答案:E


解析: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心肺相互协调,则保证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故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上。 


第142题 目的视物辨色功能主要取决于


A.肾阴的滋养

B.肾中精气的充盈

C.肝血的充足

D.脾气的健运

E.肾阳的蒸化


参考答案:C


解析: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故又称“精明”。目之所以能视物辨色,依赖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之血气循此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 


第143题 脾在体合


A.脉

B.肉

C.皮

D.骨

E.筋


参考答案:B


解析:

心在体合脉,肺在体合皮,脾在体合肉,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 


第144题 “水火既济”指的是


A.肺肝关系

B.肝脾关系

C.脾肾关系

D.心肾关系

E.心肺关系


参考答案:D


解析: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宜降;肾居下焦属阴,属水,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阳)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滋润则火炽。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第145题 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心与脾

C.心与肝

D.肺与脾

E.心与肺


参考答案:C


解析:

心主行血,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第146题 气血两虚的病变多见于哪两脏


A.心与肾

B.心与脾

C.脾与肝

D.肺与肝

E.心与肺


参考答案:B


解析:

心与脾的关系:“心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固然赖于心气之推动,然亦必需有脾之统摄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这两个方面。病理情况下,心脾两脏亦常互相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的来源不足,致心血亏虚。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可影响脾之健运。因此,气血两虚的病变多见于心脾,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候。 


第147题 心在志为


A.喜

B.思

C.悲

D.恐

E.怒


参考答案:A


解析:

心在志为喜,心精、心血、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是产生喜乐情绪的内在基础。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 


第148题 “筋之余”是指


A.爪

B.毛

C.唇

D.面

E.发


参考答案:A


解析:

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所以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第149题 “血之余”是指


A.爪

B.毛

C.唇

D.面

E.发


参考答案:E


解析:

头发是人体气血的外露部分,可及时反映出体内气血的盈亏和脏腑功能的盛衰,故称“发为血之余”。 


第150题 心的“外华”是


A.爪

B.毛

C.唇

D.面

E.发


参考答案:D


解析:

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第151题 肺在体合


A.筋

B.骨

C.皮

D.肉

E.脉


参考答案:C


解析:

肺在体合皮,又称肺合皮毛。肺对皮毛的作用有二:一是肺气宣发,将卫气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的作用;二是肺气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濡养、滋润的作用。 


第152题 与春天相通应的脏是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E


解析:

肝气通于春。春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肝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为阴中之少阳,故与春气相通应。 


第153题 与冬气相通应的脏是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D


解析:

肾气通于冬。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冰凌凛冽,自然界的物类,也呈现静谧闭藏以度冬时。人体中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第154题 肾在志为


A.喜

B.思

C.悲

D.恐

E.怒


参考答案:D


解析:

肾在志为恐,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肾藏精而居下焦,肾精化生的肾气,须通过中上二焦,上布全身。恐使精气不得上行布散,反而下走,出现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滑精等症。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 


第155题 “中精之腑”是指


A.胃

B.大肠

C.小肠

D.三焦

E.胆


参考答案:E


解析:

《灵枢•本输》称胆为“中精之腑”。


第156题 “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指


A.胃

B.胆

C.脾

D.三焦

E.肝


参考答案:B


解析: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的生理功能,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第157题 小肠的生理机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主泌别清浊

B.主液

C.主津

D.主化物

E.主受盛


参考答案:C


解析:

小肠的生理机能包括:①主受盛化物,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由脾气对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②主泌别清浊,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输布全身;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③小肠主液。


第158题 与胆相表里的是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E


解析:

胆附于肝,经脉互为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肝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


第159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胃有“水谷之海”之称

B.脾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

C.小肠者,受盛之官

D.大肠者,传导之官

E.胃有“太仓”之称


参考答案:B


解析:

胃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胃主腐熟水谷: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过胃的腐熟,水谷才能游溢出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人的气血才能充盛,脏腑组织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而发挥其各自的生理机能,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也”。


第160题 何脏在病理状态下会出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B


解析:

在病理上,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将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