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A.0类设备
B.Ⅰ类设备
C.Ⅱ类设备
D.Ⅲ类设备
参考答案:B
解析:
Ⅰ类设备的外壳上没有接地端子,但引出带有保护端子的电源插头。
【相关知识】
电气设备的防触电防护分类:
(1)0类设备。仅靠基本绝缘作为防触电保护的设备。
(2)0I类设备和Ⅰ类设备。设备的防触电保护不仅靠基本绝缘,还包括一种附加的安全措施,即将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与设施固定布线中的保护线相连接。
0I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上有接地端子。
Ⅰ类设备的外壳上没有接地端子,但引出带有保护端子的电源插头。
(3)Ⅱ类设备。不仅靠基本绝缘还具备像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类型的附加安全措施。这种设备不采用保护接地的措施,也不依赖于安装条件。
(4)Ⅲ类设备。设备的防触电保护依靠安全特低电压(SELV)供电,且设备内可能出现的电压不会高于安全电压限值。
第342题 在电气设备发生爆炸时,其外壳能承受爆炸性混合物在壳内爆炸时产生的压力,并能阻止爆炸火焰传播到外壳的周围,不致引起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防爆电气设备是( )。
A.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
B.充油型防爆电气设备
C.本质安全型防爆电气设备
D.充砂型防爆电气设备
参考答案:A
解析:
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是指在电气设备发生爆炸时,其外壳能承受爆炸性混合物在壳内爆炸时产生的压力,并能阻止爆炸火焰传播到外壳的周围,不致引起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如隔爆型电动机。
【相关知识】
充油型是指可能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电弧或危险温度的带电部分浸在绝缘油里,从而不会引起油面上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
通风充气型是指向设备内通入新鲜空气或惰性气体,并使其保持正压强,能阻止外部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内部引起爆炸的电气设备。
本质安全型是在正常工作或故障情况下产生电火花,其电流值均小于所在场所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爆电流,而不会引起爆炸的电气设备。
第343题 产生静电的方式有很多,下列关于静电产生方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塑料梳子梳头起电,属于接触-分离起电
B.液化石油气槽车行驶中罐体产生静电,属于电荷迁移
C.手触碰方德拉斯起电机头发飘起,属于破断起电
D.面粉研磨过程中产生静电,属于感应起电
参考答案:A
解析:
B选项为破断起电;C选项为电荷迁移;D选项为破断起电。
【相关知识】
静电的起电方式:
(1)接触-分离起电。两种物质紧密接触再分离时,即可能产生静电。
(2)破断起电。固体粉碎、液体分离过程的起电属于破断起电。
(3)感应起电。带电体与导体靠近,感应产生静电。
(4)电荷迁移。例如,当带电雾滴或粉尘撞击导体时,便会产生电荷迁移;当气体离子流射在不带电的物体上时,也会产生电荷迁移。
第344题 油浸纸绝缘电缆是火灾危险性比较大的电气装置。电缆起火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下列电缆线路起火的原因中,属于外部原因的是( )。
A.电缆终端头密封不良,受潮后发生击穿短路
B.电缆终端头端子连接松动,打火放电
C.破土动工时破坏电缆并使其短路
D.电缆严重过载,发热量剧增,引燃表面积尘
参考答案:C
解析:
A、B、D选项属于内部原因;C选项属于外部原因。
第345题 TN(保护接零)系统分为TN—S,TN—C—S,TN—C三种类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N—C系统的安全性能最好
B.TN—S系统的安全性能最好
C.有爆炸危险、火灾危险性大及其他安全要求高的场所应选用TN—C—S系统
D.TN系统适用于未安装配电变压器的用户
参考答案:B
解析:
TN—S系统是PE线与N线完全分开的系统,安全性能最好。有爆炸危险、火灾危险性大及其他安全要求高的场所应采用TN—S系统;厂内低压配电的场所及民用楼房应采用TN—C—S系统;触电危险性小、用电设备简单的场所可采用TN—C系统。
【相关知识】
第346题 钢质无缝气瓶的钢印标志包括制造钢印标志和检验钢印标志,是识别气瓶的重要依据,根据下图,气瓶公称工作压力、气瓶容积、充装介质的编号分别是( )。
A.4、9、7
B.4、8、7
C.3、5、8
D.5、8、7
参考答案:A
解析:
1-气瓶制造依据标准编号;2-气瓶编号;3-检验压力(MPa);
4-公称工作压力(MPa);5-制造厂代码、生产日期;6-制造许可证编号;
7-充装介质;8-气瓶质量(kg);9-气瓶容积(L);10-气瓶壁厚(mm);
11-国家监督检查标记;12-检验单位代码、检验日期及检验周期。
第347题 下列的电力系统接地与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连接型式中,符合TT系统要求的是( )。
A.电力系统一点(通常是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与电力系统的任何接地点无关)
B.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联结
C.电力系统所有带电部分与地绝缘或一点经阻抗接地
D.电力系统所有带电部分与地绝缘或一点经阻抗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与电力系统的任何接地点无关)
参考答案:A
解析:
中性点的接地RN叫做工作接地,中性点引出的导线叫做中性线(也叫做工作零线)。TT系统的第一个字母T表示配电网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电气设备外壳接地。
A.12
B.24
C.36
D.42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有电击危险环境中使用手持照明灯和局部照明灯应采用36V或24V特低电压。
【相关知识】
安全电压:
保护原理:通过系统中可能会作用于人体的电压进行限制,从而使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受到抑制,将触电危险性控制在没有危险的范围内。由特低电压供电的设备属于Ⅲ类设备。
(1)安全电压额定值
额定值(工频有效值)的等级为:42V、36V、24V、12V和6V。
(2)安全电压额定值的选用
特别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电动工具应采用42V特低电压;有电击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照明灯和局部照明灯应采用36V或24V特低电压;金属容器内、特别潮湿处等特别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照明灯应采用12V特低电压;水下作业等特殊场所应采用6V特低电压。
第349题 建筑物防雷分类是指按建筑物的重要性、生产性质、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所进行的分类。下列建筑物防雷分类中,正确的是( )。
A.电石库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B.乙炔站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C.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D.省级档案馆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参考答案:D
解析:
A选项,电石库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B选项,乙炔站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C选项,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相关知识】
建筑物防雷的分类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凡指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3)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
(4)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
(5)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6)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7)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8)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10)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除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以外的建筑物。
第350题 防雷装置包括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组成,内部防雷装置由避雷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下列安全技术要求中,正确的是( )。
A.金属屋面不能作为外部防雷装置的接闪器
B.独立避雷针的冲击接地电阻应小于100Ω
C.独立避雷针可与其他接地装置共用
D.避雷器应装设在被保护设施的引入端
参考答案:D
解析:
A选项错误,金属屋面可作为外部防雷装置的接闪器;B选项错误,独立避雷针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C选项错误,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应当单设。
第351题 下列关于雷电破坏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直击雷具有机械效应、热效应
B.闪电感应不会在金属管道上产生雷电波
C.雷电劈裂树木是雷电流使树木中的气体急剧膨或水汽化所导致
D.雷击时电视和通讯受到干扰,源于雷击产生的静电场突变和电磁辐射
参考答案:B
解析:
直击雷和闪电感应都能在金属管道上产生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闪电电泳(即雷电波)侵入。
第352题 接地装置由接地体和接地线构成,关于接地装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构筑物的金属结构可作为自然接地体
B.自然接地体至少应有两根导体在不同地点与接地网相连
C.在非爆炸性环境场合,自然接地体有足够截面时可不再另行敷设人工接地线
D.可利用管道保护层的金属外皮或电缆的金属护层作接地线
参考答案:D
解析:
埋设在地下的金属管道(有可燃或爆炸性介质的管道除外)、金属井管、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筑物的金属结构、水工构筑物及类似构筑物的金属管、桩等自然导体均可用作自然接地体。A正确。
自然接地体至少应有两根导体在不同地点与接地网相连(线路杆塔除外)。B正确。
在非爆炸危险环境,如自然接地线有足够的截面,可不再另行敷设人工接地线。C正确。
不得利用蛇皮管、管道保温层的金属外皮或金属网以及电缆的金属护层作接地线。D错误。
第353题 漏电保护又称为剩余电流保护。漏电保护是一种防止电击导致严重后果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漏电保护不是万能的。下列触电状态中,漏电保护不能起保护作用的是( )。
A.人站在木桌上同时触及相线和中性线
B.人站在地上触及一根带电导线
C.人站在地上触及漏电设备的金属外壳
D.人坐在接地的金属台上触及一根带电导线
参考答案:A
解析:
漏电保护装置主要用于防止间接接触电击和直接接触电击。用于防止直接接触电击时,只作为基本防护措施的补充保护措施。漏电保护装置也可用于防止漏电火灾,以及用于监测一相接地故障。
第354题 漏电保护装置在触电防护中使用非常普遍,漏电保护装置主要用于防止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关于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手电钻漏电导致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属于直接接触电击跳闸
B.电吹风漏电导致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属于间接接触电击跳闸
C.手指触碰配电箱接线柱导致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属于直接接触电击跳闸
D.手指误塞入插座导致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属于直接接触电击跳闸
参考答案:A
解析:
A选项属于间接接触电击;B选项属于间接接触电击;C选项属于直接接触电击;D选项属于直接接触电击。
第355题 间接接触触电是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在故障状态下意外带电的带电体时发生的电击,以下属于间接接触电击的是( )。
A.小张在带电更换空气开关时,由于使用改锥不规范造成触电事故
B.小李清扫配电柜的电闸时,使用绝缘的毛刷清扫精力不集中造成触电事故
C.小赵在配电作业时,无意中触碰带电导线的裸露部分发生触电事故
D.小王使用手持电动工具时,由于使用时间过长绝缘破坏造成触电事故
参考答案:D
解析:
A、B、C选项,为直接接触电击;D选项,为间接接触电击。
【相关知识】
根据电击时所触及的带电体是否为正常带电状态,电击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两类:
(1)直接接触电击。人体直接触及了设备或线路的带电部分所形成的电击。
(2)间接接触电击。原本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或设备以外的可导电部分变成了带电状态,人体与上述故障状态下带电的可导电部分触及而形成的电击。
第356题 某机械系统由甲乙两人监控,它们的操作可靠度均为0.9000,机械系统的可靠度为0.9800。当两人并联工作并同时发生异常时,该人机系统的可靠度为( )。
A.0.9702
B.0.9604
C.0.7938
D.0.8820
参考答案:A
解析:
RH = 1-(1-R1)(1-R2)=1-(1-0.9000)×(1-0.9000)=0.9900
Rs = RH·RM=0.9900×0.9800=0.9702
【相关知识】
1、两人监控人机系统的可靠度(相当于两人并联):
RHb = 1-(1-R1)(1-R2)
RHb——正确操作的概率(可靠度);
R1——第一个人的操作可靠度;
R2——第二个人的操作可靠度。
2、人机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人机系统组成的串联系统的可靠度可表达为:
Rs = RH·RM
Rs——人机系统可靠度;
RH——人的操作可靠度;
RM——机器设备可靠度。
第357题 某塔吊司机在操纵塔吊进行起重作业时,假设该司机的输入可靠度为0.95,输出可靠度为0.90,判断可靠度为0.80,则该司机的作业基本可靠度为( )。
A.0.855
B.0.76
C.0.684
D.0.90
参考答案:C
解析:
作业可靠度r = a1a2a3 =0.95×0.90×0.80=0.684
【相关知识】
人的基本可靠度:
r = a1a2a3
a1——输入可靠度,考虑感知信号及其意义时有失误;
a2——判断可靠度,考虑进行判断时失误;
a3——输出可靠度,考虑输出信息时运动器官执行失误,如按错开关。
A.肌肉疲劳
B.体力疲劳
C.心理疲劳
D.行为疲劳
参考答案:C
解析:
疲劳分为肌肉疲劳(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脑力疲劳)两类。此题选C,心理疲劳即为精神疲劳。
第359题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机-环”系统,并使三者在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最佳匹配的学科。关于“人-机-环”系统中三者所起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始终处于核心并起着主导作用
B.人始终处于核心并起着主导作用
C.环境始终处于核心并起着主导作用
D.环境起着安全可靠的保障作用
参考答案:B
解析:
在“人-机-环”系统中,人起主导作用。
第360题 疲劳是导致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安全装置时,应把安全人机学的因素考虑在内,使人的疲劳降低到最小程度。下列不属于设计安全装置时要考虑的安全人机学的因素是( )。
A.合理布置各种控制操作装置
B.正确选择工作平台的位置及高度
C.提供座椅
D.稳定性与耐久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设计安全装置应考虑的安全人机学因素,确保安全装置不会带来新的危险。在实际设计时,应考虑合理布置各种控制操作装置、正确选择工作平台的位置及高度、提供座椅等因素,但不考虑稳定性与耐久性(不属于安全人机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