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81题 皮带传动的危险出现在皮带接头及皮带进入到皮带轮的部位,通常采用金属焊接的防护网进行防护。下列皮带传动系统的防护措施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皮带传动安装了金属焊接的防护网,金属网与皮带的距离为35mm
B.皮带宽度在15cm以上,采用金属焊接的防护网进行防护
C.皮带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下,皮带回转速度在9m/mim以下,未设防护
D.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上,皮带轮中心距在3m以上,未设防护
参考答案:B
解析:
皮带防护罩与皮带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皮带传动装置离地面2m以下,应设防护罩。2m以上也应设防护的情况皮带轮中心距的距离3m以上;皮带宽度15cm以上;皮带回转的速度在9m/min以上。
A.皮带传动装置防护罩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与皮带的距离为4.5cm
B.皮带轮中心距之间的距离为2m的皮带传动装置安装在距地面2.5m时,无须进行防护
C.皮带传动机构安装在距地面1.5m时,加设防护罩
D.皮带宽度为50mm的皮带传动装置安装在距地面3m时,无须进行防护
参考答案:A
解析:
皮带传动装置防护罩可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与皮带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设计应合理,不应影响机器的运行。一般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下,应设防护罩。但在下列3种情况下,即使在离地面2m以上也应加以防护:皮带轮中心距之间的距离在3m以上;皮带宽度在15cm以上;皮带回转的速度在9m/min以上。
第83题 皮带传动的危险出现在皮带接头及皮带进入到皮带轮的部位,通常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进行防护,下列皮带传动系统的防护措施中,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皮带轮中心距在3m以上,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进行防护
B.皮带宽度在15 cm以上,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进行防护
C.皮带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下,皮带回转速度在9m/min以下,未设防护
D.皮带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上,皮带轮中心距在3m以下,未设防护
参考答案:C
解析:
皮带传动装置离地面2m以下,应设防护罩,2m以上也应设防护的情况:皮带轮中心距3m以上;皮带宽度15 cm以上;皮带回转的速度9m/min以上。
A.齿轮传动或传输距离不大的传动装置
B.皮带传动装置
C.防护范围比较大的场合
D.移动机械移动范围内临时作业的现场防护
参考答案:B
解析:
机械传动机构常见的防护装置有用金属铸造或金属板焊接的防护箱罩,一般用于齿轮传动或传输距离不大的传动装置的防护;金属骨架和金属网制成的防护网常用于皮带传动装置的防护;栅栏式防护适用于防护范围比较大的场合,或作为移动机械移动范围内临时作业的现场防护,或高处临边作业的防护等。
第85题 基于传统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关于人与机器特性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错误修正方面,机器能更迅速的修正错误
B.在做精细调整方面,多数情况下不如人手
C.机器虽可连续、长期地工作,但是稳定性方面不如人
D.使用机器的一次性投资较低,但在寿命期限内的运行成品较高
参考答案:B
解析:
机器的优势:(一)信息接收:机器在接受物理因素时,检测度量范围非常广,能够正确地检测电磁波、红外线或者其他电磁波。(二)信息处理:机器若按预先编程,可快速、准确地进行工作。记忆正确并能长时间储存,调出速度快;可靠性较高;对处理液体、气体和粉状体等比人优越,但处理柔软物体不如人;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但难以修正错误;图形识别能力弱。(三)信息的交流与输出:机器能够输出极大的和极小的功率,但在作精细的调整方面,多数情况下不如人手;一些专用机械的用途不能改变,只能按程序运转,不能随机应变。(四)学习与归纳能力:机器的学习能力较差,灵活性也较差,只能理解特定的事物,决策方式只能通过预先编程来确定。(五)可靠性和适应性:可连续、稳定、长期地运转,单调的重复性作业而不会疲劳和厌烦;可靠性高,对意外事件则无能为力;不易出错,一旦出错则不易修正。(六)环境适应性:能适应不良环境,可在具有放射性、有毒气体、粉尘、噪声、黑暗、强风暴雨等恶劣、危险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七)成本:机器设备一次性投资高;但是在寿命期限内的运行成本较人工成本要低。
第86题 基于传统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关于人与机器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机器能更适应不良环境条件
B.在做精细调整方面,多数情况下机器会比人做得更好
C.机器虽可连续、长期地工作,但是稳定性方面不如人
D.使用机器的一次性投资较低,在寿命期限内的运行成本较低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机功能分配。选项A正确,机器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不能随意改变工作条件;选项B错误,机器较难进行精细调整;在保证设计质量、加工质量的情况下,一般比人可靠;机器耐久性好,维持保养良好时,可长期使用。
第87题 基于传统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关于人与机器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机器能更不适应不良环境条件
B.多数情况下人会比机器在做精细调整方面,做得更好
C.机器虽可连续、长期地工作,但是稳定性方面不如人
D.使用机器的一次性投资较低,在寿命期限内的运行成本较低
参考答案:B
解析:
A选项错误,机器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不能随意改变工作条件,人要求环境舒适,但是对特定的环境能很快适应。C选项错误,在保证设计质量、加工质量的情况下,一般比人可靠。D选项错误,机器耐久性好,维持保养良好时,可长期使用。
第88题 本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机器设计或工作特性,来消除危险或减小与危险相关的风险的保护措施。下列不属于采用本质安全技术的是()。
A.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
B.合理的结构型式
C.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
D.补充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D
解析:采用本质安全技术:(1)合理的结构型式;(2)限制机械应力以保证足够的抗破坏能力;(3)使用本质安全的工艺过程和动力源;(4)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5)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6)机械的可靠性设计;(7)遵循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原则。补充保护措施,属于安全防护措施,而不属于采用本质安全技术。
第89题 本质安全工艺过程和本质安全动力源是指这种工艺过程和动力源自身是安全的。下列不属于使用本质安全的工艺过程和动力源的是()。
A.采用安全的电源
B.采用全气动或全液压控制操纵机构
C.采用易熔塞
D.采用焊接代替铆接
参考答案:C
解析:使用本质安全的工艺过程和动力源:(1)爆炸环境中的动力源;(2)采用安全的电源;(3)防止与能量形式有关的潜在危险;(4)改革工艺控制有害因素。采用易熔塞,属于限制机械应力以保证足够的抗破坏能力中的防止超载应力,而不属于使用本质安全的工艺过程和动力源。
第90题 机械的可靠性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使用已知可靠性的组件、关键组件安全 性冗余、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设计、机械设备的可维修等四项原则。关于 这四项原则及其对应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设计―一个组件失效时,另一个组件可继续执行 相同功能
B.使用已知可靠性的组件―考虑冲击、振动、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C.关键组件安全性冗余―采用多样化设计或技术,以避免共因失效
D.机械设备的可维修―一旦出现故障,易拆卸、易检修、易安装
参考答案:A
解析:
B选项正确,所谓可靠性,是指系统或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规定条件包括产品所处的环境条 件(温度、湿度、压力、振动、冲击、尘埃、雨淋、日晒等)、使用条件(载 荷大小和性质、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维修条件(维修方法、手段、设备和 技术水平等)。c选项正确,安全性冗余,通常指通过多重备份来增加系统的 可靠性,即采用多样化设计或技术,以避免共因失效。D选项正确,维修性设 计是指产品设计时,设计师从维修的观点出发,保证当产品一旦出故障,能容 易地发现故障,易拆、易检修、易安装,即可维修度高。A选项错误,系统故 障安全,就是即使个别零部件发生故障或失效,系统性能不变,仍能可靠 工作。
第91题 下列实现机械安全的途径与对策措施中,不属于本质安全措施的是 ()。
A.通过加大运动部件的最小间距,使人体相应部位可以安全进人,或通过 减少安全间距,使人体任何部位不能进人
B.系统的安全装置布置高度符合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
C.改革工艺,减少噪声、振动,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
D.冲压设备的施压部件安设挡手板,保证人员不受伤害
参考答案:D
解析:
实现本质安全的措施包括: (l)合理的结构设计: ①形状避免尖锐、运动部件避免伤害:通过加大运动部件的最小间距,使 人体相应部位可以安全进人,或通过减少安全间距,使人体任何部位不能 进人。 ②足够的稳定性。 ③足够的抗破坏能力:良好的平衡和稳定性。 (2)使用本质安全工艺过程和动力源: ①爆炸环境中采用“本质安全”电气装置。 ②危险的环境中采用安全的电源。 ③改革工艺,减少噪声、振动,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 (3)系统的安全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 (4)保证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 ①力学特性:抗拉抗剪强度。 ②环境适应性:耐老化、抗腐蚀。 ③避免材料毒性。 ④防止火灾爆炸危险。 (5)机械的可靠性设计。
第92题 为了实现人在操纵机械时不发生伤害,提出了诸多实现机械安全的途径与 对策,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步骤的顺序分别是()。
A.使用安全信息一提供安全防护一实现本质安全
B.提供安全防护一使用安全信息一实现本质安全
C.实现本质安全一使用安全信息一提供安全防护
D.实现本质安全一提供安全防护一使用安全信息
参考答案:D
解析:
实现机械安全的途径与对策分为三步法:①本质安全措施:直接 安全技术措施,最重要的步骤。②安全防护,间接安全技术措施。③安全信息 的使用,提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第93题 对可能造成“陷入”的机器开口或管口端进行折边、倒角或覆盖。属于采用本质安全技术中的( )
A.合理的结构型式
B.限制机械应力以保证足够的抗破坏能力
C.使用本质安全的工艺过程和动力源
D.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机器设计或工作特性,来消除危险或减小与危险相关的风险的保护措施。
1.合理的结构型式
避免由于设计缺陷而导致发生任何可预见的与机械设备的结构设计不合理的有关危险事件。机械的结构、零部件或软件的设计应该与机械执行的预定功能相匹配。
(l)机器零部件形状。在不影响预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接近的机械部件避免有可能造成伤害的锐边、尖角、粗糙面、凸出部位;对可能造成“陷人”的机器开口或管口端进行折边、倒角或覆盖。
A.通过加大运动部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使得人体的相应部位可以安全进入
B.在不影响预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接近的机械部件避免有可能造成伤害的锐边、尖角、粗糙面、凸出部位
C.设备行走或安装地点(如地面条件、斜坡)的支承面特征。
D.对可能造成“陷入”的机器开口或管口端进行折边、倒角或覆盖。
E.通过减小其间距,使人体的任何部位不能进入,从而避免挤压和剪切危险。
参考答案:AE
解析:
运动机械部件相对位置设计。满足安全距离的原则,防止在可涉及的危险部位造成人员受到挤压或剪切伤害。通过加大运动部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使得人体的相应部位可以安全进人;或通过减小其间距,使人体的任何部位不能进人,从而避免挤压和剪切危险。
第95题 螺栓连接、焊接、铆接或粘接等连接方式,保证结合部的连接强度、配合精度和密封要求,防止运转状态下连接松动、破坏、紧固失效。属于采用本质安全技术中的( )
A.合理的结构型式
B.限制机械应力以保证足够的抗破坏能力
C.使用本质安全的工艺过程和动力源
D.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
参考答案:B
解析:
限制机械应力以保证足够的抗破坏能力组成机械的所有零、构件,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达到防止由于应力过大破坏或失效、过度变形或失稳倾覆、垮塌引起故障或引发事故。
(l)专业符合性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应满足专业标准或规范符合性要求,包括选择机械的材料性能数据、设计规程、计算方法和试验规则等。
(2)足够的抗破坏能力。各组成受力零件应保证足够安全系数,使机械应力不超过许用值,在额定最大载荷或工作循环次数下,应满足强度、刚度、抗疲劳性和构件稳定性要求。
(3)连接紧固可靠。螺栓连接、焊接、铆接或粘接等连接方式,保证结合部的连接强度、配合精度和密封要求,防止运转状态下连接松动、破坏、紧固失效。
(4)防止超载应力。通过在传动链预先采用“薄弱环节”预防超载,例如,采用易熔塞、限压阀、断路器等限制超载应力,保障主要受力件避免破坏。
(5)良好的平衡和稳定性。通过材料的均匀性和回转精度,防止在高速旋转时引起振动或回转件的不平衡运动;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机械的整体应具有抗倾覆或防风抗滑的稳定性。
第96题 用焊接代替铆接、用液压成形代替锤击成形工艺,属于使用本质安全的工艺过程和动力源中的( )
A.爆炸环境中的动力源
B.采用安全的电源
C.防止与能量形式有关的潜在危险
D.改革工艺控制有害因素
参考答案:D
解析:
改革工艺控制有害因素。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例如,用焊接代替铆接、用液压成形代替锤击成形工艺),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例如,用颗粒代替粉末、铣代替磨工艺,以降低粉尘)等。
第97题 不仅考虑执行预定功能的正常操作需要的控制模式,还要考虑非正常作业(设定、示教、过程转换、故障查找、清洗或维护的控制模式)的需要。属于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的( )
A.控制系统的设计
B.软、硬件的安全
C.提供多种操作模式及模式转换功能。
D.手动控制器的设计和配置应符合安全人机学原则
参考答案:C
解析:
提供多种操作模式及模式转换功能。不仅考虑执行预定功能的正常操作需要的控制模式,还要考虑非正常作业(设定、示教、过程转换、故障查找、清洗或维护的控制模式)的需要。
第98题 机械设备要尽量少出故障,即设备的可靠性。可靠性好则可降低发生事故的频率,从而减少人员暴露于危险。人们常用( )等指标表示。
A.可靠度、故障率
B.平均寿命
C.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D.维修度
E.单机价格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可靠性指标包括机器的无故障性、耐久性、维修性、可用性和经济性等几个方面,人们常用可靠度、故障率、平均寿命(或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维修度等指标表示。
第99题 以下不属于机械设备的维修性设计的是( )
A.将维护、润滑和维修设定点放在危险区之外;
B.有足够的检修活动空间
C.考虑封闭设备用于人员进行检修的开口部分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
D.通过机器人、搬运装置、传送机构、鼓风设备实现自动化,可通过进料滑道、推杆和手动分度工作台等实现机械化
参考答案:D
解析:
机械设备的维修性设计。设计应考虑机械的维修性,当产品一旦出故障,易发现、易拆卸、易检修、易安装,维修性是产品固有可靠性的指标之一。维修性设计应考虑以下要求:将维护、润滑和维修设定点放在危险区之外;检修人员接近故障部位进行检查、修理、更换零件等维修作业的可达性,即安装场所可达性(有足够的检修活动空间)、设备外部的可达性(考虑封闭设备用于人员进行检修的开口部分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设备内部的可达性(设备内部各零、组部件之间的合理布局和安装空间);零、组部件的标准化与互换性,同时,必须考虑维修人员的安全。
第100题 用颗粒代替粉末、铣代替磨工艺,以降低粉尘,属于使用本质安全的工艺过程和动力源中的( )
A.爆炸环境中的动力源
B.采用安全的电源
C.防止与能量形式有关的潜在危险
D.改革工艺控制有害因素
参考答案:D
解析:
改革工艺控制有害因素。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例如,用焊接代替铆接、用液压成形代替锤击成形工艺),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例如,用颗粒代替粉末、铣代替磨工艺,以降低粉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