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3061题 在对防火窗的控制功能进行检查时,主要检查活动式防火窗的( )。
A.控制功能
B.防火窗的材质
C.联动功能
D.消防控制室手动功能
E.温控释放功能
参考答案:ACDE
解析:主要检查活动式防火窗的控制功能、联动功能、消防控制室手动功能和温控释放功能。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三节。
第3062题 钢质防火窗窗框内填充水泥砂浆,窗框与墙体采用预埋钢件或膨胀螺栓等连接牢固,固定点间距不宜大于( )mm。
A.200
B.300
C.500
D.600
参考答案:D
解析:钢质防火窗窗框内填充水泥砂浆,窗框与墙体采用预埋钢件或膨胀螺栓等连接牢固,固定点间距不宜大于600mm。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三节。
第3063题 活动式防火窗在温控释放装置动作后( )s内能自动关闭。
A.30
B.60
C.90
D.120
参考答案:B
解析:活动式防火窗在温控释放装置动作后60s内能自动关闭。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三节。
第3064题 卷帘式挡烟垂壁的运行速度大于等于( )m/s;翻板式挡烟垂壁的运行时间应小于( )s。
A.0.03,3
B.0.05,5
C.0.07,7
D.0.08,8
参考答案:C
解析:卷帘式挡烟垂壁的运行速度大于等于0.07m/s;翻板式挡烟垂壁的运行时间应小于7s。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二节。
第3065题 建筑幕墙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的墙体,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 ),可以是不燃性实体墙或防火玻璃墙。
A.0.5m
B.0.8m
C.1.2m
D.1.5m
参考答案:C
解析:建筑幕墙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的墙体,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1.2m,可以是不燃性实体墙或防火玻璃墙。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一节。
第3066题 对某建筑物的防烟分区设置情况进行防火检查,下列不属于检查项目的是( )。
A.防烟分区面积
B.挡烟垂壁的设置高度
C.送风口的风速
D.防烟分区是否跨越防火分区
参考答案:C
解析:检查内容(1)防烟分区的划分防烟分区一般根据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和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按其用途、面积、楼层划分。具体检查要求为:①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和楼层;②有特殊用途的场所,如地下室、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避难层间等,必须独立划分防烟分区;不设排烟设施的部位(包括地下室)、净空高度大于6m的区域可不划分防烟分区;③防烟分区的长边一般
第3067题 下列关于防火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顺序器只装在双扇防火门上
B.所有常闭防火门均装有闭门器
C.防火门不可以采用木质材料制作
D.常开式防火门应有释放器
参考答案:C
解析:(1)双扇防火门应具有按顺序自行关闭的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是顺序器;(2)除管井检修门和住宅的户门外,防火门应具有自行关闭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是闭门器;(3)防火门的材质有钢制的、木制的和钢木制的;(4)常开防火门应能在火灾时自行关闭,并应具有信号反馈的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是释放器。C错误,防火门可以采用经过特殊处理过的木材制作。《建筑设
第3068题 检查防火门时,对防火门的外观要求有( )。
A.防火门的门框、门扇应无明显凹凸、擦痕等缺陷
B.在其明显部位应设有耐久性铭牌,应标明产品名称、型号规格、耐火性能及商标、生产单位(制造商)名称和厂址、出厂日期及产品生产批号、执行标准等,且应内容清晰,设置牢靠
C.常闭防火门装有闭门器,双扇和多扇防火门应装有顺序器
D.常闭防火门装有在火灾时能自动关闭门扇的装置和现场手动控制装置
E.防火插销安装在双扇门或多扇门相对活动一侧的门扇上
参考答案:ABC
解析:防火门的外观检查:防火门的门框、门扇应无明显凹凸、擦痕等缺陷,在其明显部位应设有耐久性铭牌,应标明产品名称、型号规格、耐火性能及商标、生产单位(制造商)名称和厂址、出厂日期及产品生产批号、执行标准等,且应内容清晰,设置牢靠。常闭防火门装有闭门器,双扇和多扇防火门应装有顺序器;常开防火门装有在火灾时能自动关闭门扇的装置和现场手动控制装置。防火插销安装在双扇门或多扇门相对固定一侧的门扇上。
第3070题 关于防火门的检查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闭防火门在门扇的明显位置设置“保持防火门关闭”等提示标志
B.常闭防火门装有释放器等,双扇和多扇防火门装有顺序器
C.常开防火门装有火灾时能自动关闭门扇的装置和现场手动控制装置
D.钢质防火门门框内充填水泥沙浆,门框与墙体采用预埋钢件或膨胀螺栓等连接牢固,固定点间距不宜大于600mm
E.防火门门扇与门框的搭接尺寸不小于12mm
参考答案:ACDE
解析:常闭式防火门装有闭门器,常开式防火门装有释放器。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三节。
第3071题 检查防火门时,查看防火门的外观,使用测力计测试其门扇开启力,防火门门扇开启力不得大于( )N。
A.60
B.70
C.80
D.100
参考答案:C
解析:查看防火门的外观,使用测力计测试其门扇开启力,防火门门扇开启力不得大于80N。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三节。
第3072题 排烟防火阀安装在排烟系统的管道上,动作温度为( )℃。
A.70
B.120
C.150
D.280
参考答案:D
解析:排烟防火阀安装在排烟系统的管道上,其公称动作温度为280℃。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三节。
第3073题 下列关于防火阀的设置要求正确的是( )。
A.防火阀主要安装在风管靠近防火分隔处
B.公共建筑内厨房的排油烟管道与竖向排风管连接的支管处设置的防火阀,公称动作温度为70℃
C.公共建筑的浴室、卫生间和厨房的竖向排风管,采取防止回流措施,在支管上应设置防火阀
D.当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均独立设置时,水平风管与竖向总管的交接处必须设置防火阀
参考答案:A
解析:(1)防火阀主要安装在风管靠近防火分隔处;(2)公共建筑内厨房的排油烟管道与竖向排风管连接的支管处设置的防火阀,公称动作温度为150℃。其它风管上安装的防火阀公称动作温度均为70℃;(3)公共建筑的浴室、卫生间和厨房的竖向排风管,如未采取防止回流措施,在支管上应设置防火阀;(4)当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均独立设置时,水平风管与竖向总管的交接处可不
第3074题 下列关于防火阀现场检查主要进行的操作有( )。
A.查看防火阀外观,检查是否完好无损、安装牢固,阀体内不得有杂物
B.防火阀的关闭、复位功能正常,并能向控制室消防控制设备反馈其动作信号
C.防火阀动作灵敏、关闭严密,并能向控制室消防控制设备反馈其动作信号
D.在防火阀现场进行手动关闭、复位实验,观察防火阀的现场关闭和手动复位功能
E.在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设备上和手动直接控制装置上分别手动关闭防烟分区的防火阀,观察防火阀的远程开启功能
参考答案:ABCD
解析:查阅消防设计文件、通风空调平面图、通风空调设备材料表等资料,了解建筑内防火阀的安装位置、数量等数据。查验防火阀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和符合国家市场准入要求的检验报告,核实防火阀的型号规格及公称动作温度与消防设计的一致性后开展现场检查,主要进行以下操作:(1)查看防火阀外观,检查是否完好无损、安装牢固,阀体内不得有杂物;(2)在防火阀现场进行手动关闭、复位实验,观察防火阀的现场
第3075题 当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时,需检查其两侧是否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 )℃的防火阀。
A.60
B.70
C.150
D.280
参考答案:B
解析:当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时,需检查其两侧是否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70℃的防火阀。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三节。
第3076题 电梯井应独立设置,井壁除开设电梯门、安全逃生门和通气孔洞外,不开设( )。
A.电梯门
B.检修窗
C.安全逃生门
D.通气孔洞
参考答案:B
解析:井壁除开设电梯门、安全逃生门和通气孔洞外,不得开设其他开口。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一节。
第3077题 建筑的电缆井、管道井、排(气)烟道、垃圾道等竖向井道,均分别独立设置。井壁耐火极限不低于( )h,井壁上的检查门为丙级防火门。
A.1.0
B.1.5
C.2.0
D.3.0
参考答案:A
解析:建筑的电缆井、管道井、排(气)烟道、垃圾道等竖向井道,均分别独立设置。井壁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井壁上的检查门为丙级防火门。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一节。
第3078题 建筑的电缆井、管道井、排(气)烟道、垃圾道等竖向井道,均分别独立设置。井壁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井壁上的检查门为( )级防火门。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C
解析:建筑的电缆井、管道井、排(气)烟道、垃圾道等竖向井道,均分别独立设置。井壁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井壁上的检查门为丙级防火门。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一节。
第3079题 关于建筑内变形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变形缝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建筑变形而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B.变形缝的构造基层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
C.变形缝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D.甲乙丙类液体管道不宜穿过变形缝
参考答案:B
解析:(1)变形缝内的填充材料和变形缝的构造基层应采用不燃材料;(2)电线、电缆、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不宜穿过建筑内的变形缝,确需穿过时,应在穿过处加设不燃材料制作的套管或采取其他防变形措施,并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B错误,变形缝的构造基层不能采用难燃材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6.3.4。
第3080题 变形缝内不得设置电缆、可燃气体管道和( )类液体管道。
A.甲、乙、丙
B.乙、丙
C.乙、丙、丁
D.甲 、乙、丁
参考答案:A
解析:变形缝内不得设置电缆、可燃气体管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综合教材第二篇第三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