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安全员考核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土石方工程

三、深基坑工程


(二)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1.一般规定

    1)应根据施工、使用与维护过程的危险源分析结果编制基坑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2)基坑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针对危险源及其特征制定具体安全技术措施。

    (2)应按消除、隔离、减弱危险源的顺序选择基坑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3)对重大危险源应论证安全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4)应根据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安全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原则、明确重点监控部位和监控指标要求。

    (5)应包括基坑安全使用与维护全过程。

    (6)设计和施工发生变更或调整时,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3)应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危险源识别结果、周边环境与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设备、施工经验等进行安全分析,选择相应的安全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技术,制定应急预案并确定应急响应措施。

    4)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应通过专家论证。

    2.安全专项方案编制

    1)基坑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应与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同步编制。

    2)基坑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包含基坑所处位置、基坑规模、基坑安全等级及现场勘查及环境调查结果、支护结构形式及相应附图。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包含对基坑工程施工安全的不利因素分析。

    (3)危险源分析,包含基坑工程本体安全、周边环境安全、施工设备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源分析。

    (4)各施工阶段与危险源控制相对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包含围护结构施工、支撑系统施工及拆除、土方开挖、降水等施工阶段危险源控制措施;各阶段施工用电、消防、防台风、防讯等安全技术措施。

    (5)信息施工法实施细则,包含对施工监测成果信息的发布、分析、决策与指挥系统。

    (6)安全控制技术措施、处理预案。

    (7)安全管理措施,包含安全管理组织及人员教育培训等措施。

    (8)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包含信息报告、先期处理、应急启动和应急终止。

    3.危险源分析

    1)危险源分析应根据基坑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和控制要求、工程地质条件、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案、地下水与地表水控制方案、施工能力与管理水平、工程经验等进行,并应根据危险程度和发生的频率,识别为重大危险源和一般危险源。

    2)符合下列特征之一的必须列为重大危险源:

    (1)开挖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设施必然造成安全影响或有特殊保护要求的。

    (2)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拟继续使用的。

    (3)改变现行设计方案,进行加深、扩大及改变使用条件的。

    (4)邻近的工程建设,包括打桩、基坑开挖降水施工影响基坑支护安全的。

    (5)邻水的基坑。

    3)下列情况应列为一般危险源:

    (1)存在影响基坑工程安全性、适用性的材料低劣、质量缺陷、构件损伤或其他不利状态。

    (2)支护结构、工程桩施工产生的振动、剪切等可能产生流土、土体液化、渗流破坏。

    (3)截水帷幕可能发生严重渗漏。

    (4)交通主干道位于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或基坑周围建筑物管线、市政管线可能产生渗漏、管沟存水,或存在渗漏变形敏感性强的排水管等可能发生的水作用产生的危险源。

    (5)雨期施工,土钉墙、浅层设置的预应力锚杆可能失效或承载力严重下降。

    (6)侧壁为杂填土或特殊性岩土。

    (7)基坑开挖可能产生过大隆起。

    (8)基坑侧壁存在振动荷载。

    (9)内支撑因各种原因失效或发生连续破坏。

    (10)对支护结构可能产生横向冲击荷载。

    (11)台风、暴雨或强降雨降水致使施工用电中断,基坑降排水系统失效。

    (12)土钉、锚杆蜗变产生过大变形及地面裂缝。

    4)危险源分析应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并应在施工安全专项方案中及时对危险源进行更新和补充。

    4.应急预案

    1)应通过组织演练检验和评价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基坑工程发生险情时,应采取下列应急措施:

    (1)基坑变形超过报警值时,应调整分层、分段土方开挖等施工方案,并宜采取坑内回填反压后增加临时支撑、锚杆等。

    (2)周围地表或建筑物变形速率急剧加大,基坑有失稳趋势时,宜采取卸载、局部或全部回填反压,待稳定后再进行加固处理。

    (3)坑底隆起变形过大时,应采取坑内加载反压、调整分区、分步开挖、及时浇筑快硬混凝土垫层等措施。

    (4)坑外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过快引起周边建筑物与地下管线沉降速率超过警戒值,应调整抽水速度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或采用回灌措施。

    (5)围护结构渗水、流土,可采用坑内引流、封堵或坑外快速注浆的方式进行堵漏;情况严重时应立即回填,再进行处理。

    (6)开挖底面出现流砂、管涌时,应立即停止挖土施工,根据情况采取回填、降水法降低水头差、设置反滤层封堵流土点等方式进行处理。

    3)基坑工程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开裂及倾斜事故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1)立即停止基坑开挖,回填反压。

    (2)增设锚杆或支撑。

    (3)采取回灌、降水等措施调整降深。

    (4)在建筑物基础周围采用注浆加固土体。

    (5)制定建筑物的纠偏方案并组织实施。

    (6)情况紧急时应及时疏散人员。

    4)基坑工程引起邻近地下管线破裂,应采取下列应急措施:

    (1)立即关闭危险管道阀门,采取措施防止产生火灾、爆炸、冲刷、渗流破坏等安全事故。

    (2)停止基坑开挖,回填反压、基坑侧壁卸载。

    (3)及时加固、修复或更换破裂管线。

    5)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数据超过报警值,或出现基坑、周边建(构)筑、管线失稳破坏征兆时,应立即停止施工作业,撤离人员。待险情排除后方可恢复施工。

    5.应急响应

    1)应急响应应根据应急预案采取抢险准备、信息报告、应急启动和应急终止四个程序统一执行。

    2)应急响应前的抢险准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1)应急响应需要的人员、设备、物资准备。

    (2)增加基坑变形监测手段与频次的措施。

    (3)储备截水堵漏的必要器材。

    (4)清理应急通道。

    3)当基坑工程发生险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以下信息:

    (1)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险情的基木情况及抢救措施。

    (3)险情的伤亡及抢救情况。

    4)基坑工程施工与使用中。应针对下列情况启动安全应急响应:

    (1) 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或周围建(构)筑物、周边道路(地面)出现裂缝、沉降、地下管线不均匀沉降或支护结构构件内力等指标超过限值时。

    (2)建筑物裂缝超过限值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或地表裂缝宽度突然超过报警值时。

    (3)施工过程出现大量涌水、涌砂时。

    (4)基坑底部隆起变形超过报警值时。

    (5)基坑施工过程遭遇大雨或暴雨天气,出现大量积水时。

    (6)基坑降水设备发生突发性停电或设备损坏造成地下水位升高时。

    (7)基坑施工过程因各种原因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出现时。

    (8)遭受自然灾害、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影响的基坑。

    (9)其他有特殊情况可能影响安全的基坑。

    5)应急终止应满足下列要求:

    (1)引起事故的危险源已经消除或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2)应急救援行动已完全转化为社会公共救援。

    (3)局面已无法控制和挽救,场内相关人员已全部撤离。

    (4)应急总指挥根据事故的发展状态认为终止的。

    (5)事故已经在上级主管部门结案。

    6)应急终止后,应针对事故发生及抢险救援经过、事故原因分析、事故造成的后果、应急预案效果及评估情况提出书面报告,并应按有关程序上报。

    6.安全技术交底

    1)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并应作好交底记录。

    2)施工过程中各工序开工前,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向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施工组织与安全技术交底,如实告知危险源、防范措施、应急预案,形成文件并签署。

    3)安全技术交底应包括下列内容:

    (1)现场勘查与环境调查报告。

    (2)施工组织设计。

    (3)主要施工技术、关键部位施工工艺工法、参数。

    (4)各阶段危险源分析结果与安全技术措施。

    (5)应急预案及应急响应等。


分享: 

第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