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江苏省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1715题)


第721题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包括( )。


A.动力原则

B.封闭原则

C.能级原则

D.激励原则

E.反馈原则


参考答案:ACD


解析:教材P108页: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1)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对于管理系统,有三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2)能级原则。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以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就像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一样。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3)激励原则。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谓激励原则是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例如项目经理和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他们营造个人进取机会,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4)行为原则。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则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


第722题 对于管理系统,有三种动力,即( )。


A.身体动力

B.物质动力

C.知识动力

D.精神动力

E.信息动力


参考答案:BDE


解析:教材P108页:
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对于管理系统,有三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第723题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包括( )。


A.封闭原则

B.反馈原则

C.整分合原则

D.能级原则

E.动态相关性原则


参考答案:ABCE


解析:教材P109页: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1)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2)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3)整分合原则。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运用整分合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人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
4)动态相关性原则。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就是动态相关性原则。显然,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例如基坑开挖产生动态过程,一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所揭露的岩体必然不同;二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岩体的应力必然重新分布;三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为使开挖的基坑具有特定的作用,其巷道的结构必然不同。也就是基坑有规格、断面之别,但它们又是相关联的,因此生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724题 人的行为一般具有( )和( )两种属性。


A.文明

B.自然

C.社会

D.动物

E.道德


参考答案:BC


解析:教材P110页:
人的行为一般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从生理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就是自然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


第725题 根据人的行为反应模式,可知人为失误主要表现在( )等方面。


A.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差错

B.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差错

C.指令性差错

D.行为差错

E.管理差错


参考答案:ABD


解析:教材P110页:
根据上述人的行为反应模式,可知人为失误主要表现在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差错,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差错,行为差错等方面。
1)感知差错。在生产中,人不断接收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递到中枢神经,然而这一过程可能出现问题,即感知出现了差错。比如信息呈现时间太短,速度太快,出现认知的滞后效应;操作者对操作对象印象不深而出现判断错觉;由于操作者感觉通道缺陷(如近视、色盲、听力障碍)导致知觉能力缺陷;环境照明、眩光等情况使人产生错觉等。
2)判断、决策差错。正确的判断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全面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积极思维。除感知过程的差错外,判断过程也有可能产生差错,其主要原因有:遗忘和记忆错误,联络、确认不充分,分析推理差错,决策差错。
3)行为差错。诱发行为差错的主要原因有:习惯动作与作业方法要求不符,由于反射行为而忘记了危险,工具或作业对象选择错误,疲劳状态下行为差错,异常状态下行为差错(如高空作业、井下作业由于分辨不出方向或方位发生错误行为)等。


第726题 具有以下( )性格特征者,一般容易发生事故。


A.攻击型性格

B.孤僻型性格

C.抑郁型性格

D.轻率型性格

E.冷静型性格


参考答案:ABCD


解析:教材P111页:
具有以下性格特征者,一般容易发生事故:
1)攻击型性格。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喜欢冒险、挑衅,与他人发生无原则的纠纷,争强好胜,不易接纳他人的意见。
2)孤僻型性格。这种人性情孤僻、固执、心胸狭窄、对人冷漠。
3)冲动型性格。性情不稳定,易冲动,情绪起伏波动很大,易忽视安全工作。
4)抑郁型性格。心境抑郁、浮躁不安,心情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易导致干什么事情都引不起兴趣。
5)马虎型性格。对待工作马虎、敷衍、粗心。
6)轻率型性格。这种人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在发生异常事件时,常不知所措或鲁莽行事,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成为现实。
7)迟钝型性格。感知、思维或运动迟钝。在工作中反应迟钝、无所用心,亦常会导致事故发生。
8)胆怯型性格。懦弱、胆怯、没有主见,由于遇事爱退缩,不敢坚持原则,人云亦云,不辨是非,不负责任,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很容易发生事故。


第727题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 )。


A.动力

B.强度

C.速度

D.稳定性

E.指向性


参考答案:BCDE


解析:教材P112页: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人们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的表现。一般人所说的“脾气”就是气质的通俗说法。


第728题 下列关于情绪与安全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

B.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

C.处于强化阶段时,不会有反常的举动

D.处于强化阶段时,从情绪看有可能发现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现象

E.对某种情绪一时难以控制的人,可停止其工作


参考答案:ABDE


解析:教材P113页:
从安全行为的角度考虑,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同时从情绪看有可能发现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现象,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对某种情绪一时难以控制的人,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停止其工作,不能使其将情绪可能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带到生产过程中去。


第729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强度的不同排列成多个等级层次,包括(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工作需要

E.自我实现


参考答案:ABCE


解析:教材P113页:
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强度的不同排列成5个等级层次:一是生理需要,生存直接相关的需要;二是安全需要,包括对结构、秩序和可预见性及人身安全等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三是归属与爱的需要,随着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实质性满足,个人以归属与爱的需要作为其主要内驱力;四是尊严需要,既包括社会对自己能力、成就等的承认,又包括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五是自我实现,是指人的潜力、才能和天赋的持续实现。


第730题 下列关于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是的( )。


A.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

B.行为总是来自动机的支配

C.某种行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动机的影响

D.一种动机只能影响一种行为

E.根据原动力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


参考答案:BCE


解析:教材P114页:
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行为总是来自动机的支配,可以说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
2)某种行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动机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总是有一些动机起着主导作用,另一些动机起辅助作用。
3)一种动机也可能影响多种行为。
根据原动力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的行动来自个体本身的自我激发,而不是通过外力的诱发。这种自我激发的源泉在于行动所能引起的兴趣和所能带来的满足感。正是在这种兴趣与满足感的驱使下,行为主体才会主动地作出某些不需外力推动的行为,并且一直贯彻下去。外在动机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由外力引起的。许多心理学家特别强调外在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实际上,任何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背后都隐藏着外在动机的作用。


第731题

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包括(  )。


A.省能心理

B.侥幸心理

C.凑兴心理

D.群体心理

E.需求心理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教材P114页:
在安全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如果调整不当,往往成为诱导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如下:省能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凑兴心理、好奇心理、骄傲、好胜心理、群体心理。


第732题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它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



参考答案:错


解析:

教材P100页: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的后果越严重。例如,爆破施工中的炸药、旋转的混凝土搅拌机等属于第一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例如,不走安全通道进入施工现场、不做安全防护在临边洞口作业等。


第733题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工作重点应该是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参考答案:错


解析:教材P100页:
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设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工作重点应该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第734题

危险源只能是某一次事故,而与环境或物质的状态无关。



参考答案:错


解析:教材P100页:
从上述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建筑施工高处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高处坠落,引起高坠、物体打击、触电等事故,因此,未做防护的脚手架作业是危险源;漆包线破坏了的打夯机,在通电作业时有可能发生触电施工,因此,损坏的打夯机是危险源;操作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操作规程,可能使员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因此,没有操作规程是危险源。


第735题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外在倾向。



参考答案:错


解析:教材P101页: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该理论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因此,员工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


第736题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中,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原因。



参考答案:对


解析:教材P103页:
所谓起源论就是强调找出问题的基本的、背后的原因,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原因。个人原因包括缺乏知识或技能、动机不正确、身体上精神上的问题等。工作原因包括操作规程不合适,设备、材料不合格,通常的磨损及异常使用方法等,以及温湿度、粉尘、有毒有害气体、通风、噪声、照明、周围的状况等环境因素只有找出这些基本原因,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第737题 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原理,识别危险源,并将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参考答案:对


解析:教材P106页:
系统安全(SystemSafety),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原理,识别危险源,并将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在一个新系统的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安全性的问题,制定并开始执行安全工作规划,即系统安全活动,并且把系统安全活动贯穿于系统寿命周期,直到系统报废为止。


第738题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硬件的故障而忽略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参考答案:错


解析:教材P106页: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第739题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与原则。



参考答案:对


解析:教材P107页: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与原则。


第740题 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安全行为。



参考答案:错


解析:教材P110页:
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如同样是听到危险信号,有的积极寻找原因、排除险情、临危不惧,有的会逃离现场。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