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81题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 )日内,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登记标志应当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A.10
B.15
C.30
D.60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34页: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登记标志应当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第282题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 )应当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A.使用证书
B.登记证号
C.登记标志
D.登记机关名称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34页: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人使用前或者投人使用后三十日内,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登记标志应当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第283题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检查合格有效期届满前( )向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A.7天
B.15天
C.20天
D.1个月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35页: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接到定期检验要求后,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进行安全性能检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将定期检验标志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第284题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特种设备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的应当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 )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单位有关负责人。
A.停止使用
B.离开
C.观查
D.降低使用参数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35页: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特种设备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应当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
第285题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 )报告。
A.单位安全管理人员
B.现场负责人
C.单位安全管理人员或者现场负责人
D.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35页: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特种设备运行不正常时,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
第286题 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特种设备( )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方可继续使用。
A.使用单位
B.检测单位
C.出租单位
D.生产单位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35页:
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方可继续使用。
第287题 特种设备在( )情况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注销手续。
A.存在事故隐患
B.无改造、修理价值
C.改造价值低
D.修理价值低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35页:
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
第288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目的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 )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A.社会行为
B.安全管理
C.突发事件应对
D.群体事件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35页:
《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目的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第289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黄色代表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36页: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第290题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 )。
A.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确定国家劳动卫生的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范围
C.确定国家劳动卫生的行政机关的组织
D.确定国家劳动卫生的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39页: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291题 《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小时的工作制度。
A.38
B.40
C.42
D.44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39页: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292题 有关法律规定,因特殊原因用人单位需要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 )。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D.5小时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39页: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第293题 《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
B.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C.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2小时
D.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39页: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2)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3)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①元旦;②春节;③国际劳动节;④国庆节;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4)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规定的限制:
①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②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294题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 ),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A.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B.劳动纪律制度
C.劳动安全教育制度
D.劳动事故处理制度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40页: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295题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以下关于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
A.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B.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C.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D.对具有危害性职业的劳动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40页:
劳动安全卫生:
(1)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5)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296题 未成年工是指( )的劳动者
A.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
B.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
C.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
D.年满十八周岁未满二十周岁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40页: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第298题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 )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A.第一级
B.第二级
C.第三级
D.第四级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40页: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299题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 )。
A.口头劳动合同
B.书面劳动合同
C.书面或者口头劳动合同
D.口头劳动协议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41页:
劳动合同的订立:
(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2)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3)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4)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
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300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 )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A.1个月
B.2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41页:
劳动合同的订立:
(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2)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3)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4)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
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