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721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窍药味辛,其气芳香,入心经
B.开窍药为急救治标之品
C.开窍药多制成丸散成药服用
D.开窍药的功效主要是开窍醒神
E.开窍药主要用于心神不宁证
参考答案:E
解析:
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主要适应于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猝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又可用血瘀、气滞疼痛,经闭癥瘕,目赤咽肿、痈疽疗疮等证。
第722题 患者突然昏倒,面青身凉,口噤不开,苔白,脉迟有力,治疗宜首选
A.石菖蒲
B.郁金
C.冰片
D.牛黄
E.苏合香
参考答案:E
解析:
苏合香
性能: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应用:
1.寒闭神昏。为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之要药。
2.胸腹冷痛,满闷。
3.冻疮。
第723题 治疗痹证疼痛,宜选用
A.麝香
B.冰片
C.石菖蒲
D.苏合香
E.安息香
参考答案:A
解析:
麝香的应用
1.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
3.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第724题
治疗窍闭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皆可选用的药物是
A.麝香
B.牛黄
C.石菖蒲
D.苏合香
E.远志
参考答案:A
解析:
麝香应用:
1.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
3.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第725题 治疗湿浊蒙蔽清窍所致耳鸣、耳聋宜选用
A.牛黄
B.苏合香
C.冰片
D.石菖蒲
E.麝香
参考答案:D
解析:
石菖蒲应用:
1.痰蒙清窍,神志昏迷。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之神志昏乱。
2.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
3.噤口痢。
4.健忘、失眠、耳鸣、耳聋。
5.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伤痛等证。
第728题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麝香的主要功效
A.生肌敛疮
B.散结止痛
C.活血消肿
D.催生下胎
E.开窍醒神
参考答案:A
解析: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麝香的应用:
1.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
3.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第729题
14.麝香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疮疡肿毒
B.血瘀经闭
C.胞衣不下
D.惊痫抽搐
E.闭证神昏
参考答案:D
解析:
【考点】开窍药——麝香应用:
1.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
3.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第730题
治疗湿浊中阻之脘腹痞满、噤口痢宜选用
A.石菖蒲
B.苏合香
C.冰片
D.牛黄
E.麝香
参考答案:A
解析:
石菖蒲应用:
1.痰蒙清窍,神志昏迷。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之神志昏乱。
2.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
3.噤口痢。
4.健忘、失眠、耳鸣、耳聋。
5.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伤痛等证。
第731题 治疗血滞经闭、心腹暴痛,宜选用
A.牛黄
B.苏合香
C.冰片
D.石菖蒲
E.麝香
参考答案:E
解析:
麝香的应用:
1.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
3.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第737题 以下药物,能补肺气,补肺阴,补脾气,补肾固涩的是
A.黄精
B.山药
C.五味子
D.人参
E.党参
参考答案:B
解析:
山药
性能: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第738题
人参用于抢救虚脱,入煎剂的剂量是
A.15~30g
B.1~5g
C.3~6g
D.6~9g
E.9~15g
参考答案:A
解析:
人参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对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第739题
下列各药哪项是治疗肺脾气虚,人参的最佳代用品
A.党参
B.西洋参
C.太子参
D.沙参
E.玄参
参考答案:A
解析:
党参
性能:甘,平。归脾、肺经。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应用:
1.脾肺气虚证。
2.气血两虚证。
3.气津两伤证
第740题
清热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的药物是
A.白术
B.党参
C.甘草
D.扁豆
E.大枣
参考答案:C
解析:
甘草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用法用量: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