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501题 装运爆炸、剧毒、放射性、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等物品,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求不正确的是( )
A.遇水燃烧物品及有毒物品,用小型机帆船、小木船和水泥船承运。
B.温度较高地区装运液化气体和易燃液体等危险物品,要有防晒设施
C.放射性物品应用专用运输搬运车和抬架搬运,装卸机械应按规定负荷降低25%的装卸量
D.禁忌物料不得混运
参考答案:A
解析:
装运爆炸、剧毒、放射性、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等物品,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禁忌物料不得混运;禁止用电瓶车、翻斗车、铲车、自行车等运输爆炸物品。运输强氧化剂、爆炸品及用铁桶包装的一级易燃液体时,没有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时,不得用铁底板车及汽车挂车;禁止用叉车、铲车、翻斗车搬运易燃、易爆液化气体等危险物品;温度较高地区装运液化气体和易燃液体等危险物品,要有防晒设施;放射性物品应用专用运输搬运车和抬架搬运,装卸机械应按规定负荷降低25%的装卸量;遇水燃烧物品及有毒物品,禁止用小型机帆船、小木船和水泥船承运。
第502题 装运爆炸、剧毒、放射性、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等物品,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求不正确的是( )
A.禁忌物料不得混运
B.禁止用电瓶车、翻斗车、铲车、自行车等运输爆炸物品
C.运输强氧化剂、爆炸品及用铁桶包装的一级易燃液体时,没有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时用铁底板车及汽车挂车
D.禁止用叉车、铲车、翻斗车搬运易燃、易爆液化气体等危险物品
参考答案:C
解析:
装运爆炸、剧毒、放射性、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等物品,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
求的运输工具;禁忌物料不得混运;禁止用电瓶车、翻斗车、铲车、自行车等运输爆炸物
品。运输强氧化剂、爆炸品及用铁桶包装的一级易燃液体时,没有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时,不得用铁底板车及汽车挂车;禁止用叉车、铲车、翻斗车搬运易燃、易爆液化气体等
危险物品;
第503题 零售业务只许经营除爆炸品、放射性物品、剧毒物品以外的危险化学品。以下不符合规定的是( )
A.零售业务的店面应与繁华商业区或居住人口稠密区保持300m以上距离。
B.零售业务的店面经营面积(不含库房)应不小于60㎡,其店面内不得设有生活施。
C.零售业务的店面内只许存放民用小包装的危险化学品,其存放总质量不得超过2 t
D.零售业务的店面内危险化学品的摆放应布局合理,禁忌物料不能混放。综合性商场(含建材市场)所经营的危险化学品应有专柜存放。
参考答案:A
解析:
零售业务的店面应与繁华商业区或居住人口稠密区保持500m以上距离。
第504题 某石油化工厂气体分离装置丙烷管线泄漏发生火灾,消防人员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扑救,下列关于该火灾扑救措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切断泄漏源之前要保持稳定燃烧
B.为防止更大损失迅速扑灭火焰
C.扑救过程尽量使用低压水流
D.扑救前应首先采用沙土覆盖
参考答案:A
解析:
扑救气体类火灾时,切忌盲目扑灭火焰,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
第505题 能引发事故的点火源有明火、高温表面、冲击、摩擦、自燃、发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化学反应热、光线照射等。消除点火源具体的做法不对的是( )
A.控制明火和高温表面。
B.防止摩擦和撞击产生火花。
C.火灾爆炸危险场所采用防爆电气设备避免电气火花。
D.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包括阻火装置、防爆泄压装置及防火防爆分隔等。
参考答案:D
解析:
消除点火源
能引发事故的点火源有明火、高温表面、冲击、摩擦、自燃、发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化学反应热、光线照射等。具体的做法有:
(l)控制明火和高温表面。
(2)防止摩擦和撞击产生火花。
(3)火灾爆炸危险场所采用防爆电气设备避免电气火花。
(三)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
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包括阻火装置、防爆泄压装置及防火防爆分隔等。
第506题 凡确认不能使用的爆炸性物品,必须予以销毁,在销毁以前应报告当地公安部门,选择适当的地点、时间及销毁方法。一般可采用( )。
A.爆炸法
B.烧毁法
C.溶解法
D.固化法
E.化学分解法
参考答案:ABCE
解析:
凡确认不能使用的爆炸性物品,必须予以销毁,在销毁以前应报告当地公安部门,选择适当的地点、时间及销毁方法。一般可采用以下4种方法:爆炸法、烧毁法、溶解法、化学分解法。
第508题 2012年4月23日,某发电公司脱硝系统液氨储罐发生泄漏,现场操作工人立即向公司汇报,并启动液氨泄漏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的正确步骤是()。
A.佩戴空气呼吸器→关闭相关阀门→打开消防水枪
B.打开消防水枪→观察现场风向标→佩戴空气呼吸器
C.观察现场风向标→打开消防水枪→关闭相关阀门
D.关闭相关阀门→佩戴空气呼吸器→打开消防水枪
参考答案:A
解析:
当遇到危险时,现场处置人员必须先做好自身防护,才能抢险救灾。
第509题 某化工厂一条液氨管道腐蚀泄漏,当班操作工人甲及时关闭截止阀,切断泄漏源,对现场泄漏残留液氨采用的处理方法是()。
A.喷水吸附稀释
B.砂子覆盖
C.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D.氢氧化钾溶液中和
参考答案:A
解析:
扑救毒害或腐蚀品的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遇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
第510题 为防止危险废弃物对人类健康或者环境造成重大危害,需要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下列废弃物处理方式中,不属于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方式的是( )。
A.塑性材料固化法
B.有机聚合物固化法
C.填埋法
D.熔融固化或陶瓷固化法
参考答案:C
解析:
一般工业废弃物可以直接进人填埋场进行填埋。对于粒度很小的固体废弃物,为了防止填埋过程中引起粉尘污染,可装人编织袋后填埋。
第511题 黏合剂中的芳烃用( )替代的方法,属于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的替代措施.
A.脂肪烃
B.苯
C.甲苯
D.环氧丙烷
参考答案:A
解析:
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很难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
第512题 清除有毒化学品污染的措施中,描述错误的是()
A.用有一定压力的水进行喷射冲洗,
B.或用热水冲洗,也可用蒸气熏蒸,
C.或用药物进行中和、氧化或还原,以破坏或减弱其危害性。对粘稠状的污染物,如油漆等不易冲洗时,可用沙搓和铲除。
D.对渗透污染物,如联苯胺、煤焦油等,经洗刷后不可再用蒸气清除污染。
参考答案:D
解析:
对渗透污染物,如联苯胺、煤焦油等,经洗刷后再用蒸气促其蒸发来清除污染。
第514题 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属于工业毒性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的( )
A.刺激
B.过敏
C.麻醉和昏迷
D.窒息
参考答案:C
解析:
接触高浓度的某些化学品,有类似醉酒的作用。如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这些化学品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第515题 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的是()
A.肺癌
B.鼻腔癌
C.鼻窦癌
D.皮肤癌
参考答案:A
解析:
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肺癌;鼻腔癌和鼻窦癌是由铬、镍、木材、皮革粉尘等引起的;膀胧癌与接触联苯胺、蔡胺、皮革粉尘等有关;皮肤癌与接触砷、煤焦油和石油产品等有关;接触氯乙烯单体可引起肝癌;接触苯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第516题 接触高浓度的某些化学品,有类似醉酒的作用,如( )。
A.乙醇
B.丙醇
C.丙酮
D.乙炔
E.水银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接触高浓度的某些化学品,有类似醉酒的作用。如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这些化学品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第517题 在空间有限的工作场所,氧气被氮气、二氧化碳、甲烷、氢气、氦气等气体所代替,空气中氧浓度降到( )以下,致使机体组织的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头晕、恶心、调节功能紊乱等症状。缺氧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A.17%
B.20%
C.37%
D.27%
参考答案:A
解析:
在空间有限的工作场所,氧气被氮气、二氧化碳、甲烷、氢气、氦气等气体所代替,空气中氧浓度降到17%以下,致使机体组织的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头晕、恶心、调节功能紊乱等症状。缺氧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第518题 正确佩戴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毒性气体浓度高、缺氧的环境中进行固定作业,应优先选择的防毒面具是()。
A.导管式面罩
B.氧气呼吸器
C.送风长管式呼吸器
D.双罐式防毒口罩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毒性气体浓度高、缺氧的环境中进行固定作业应选用送风长管式或自吸长管式防毒面具。
第519题 在事故抢险救援过程中,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下列呼吸道防毒面具中,适用于毒性气体浓度高、缺氧的固定作业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
A.全面罩式防毒口罩
B.半面罩式防毒口罩
C.生氧式自救器
D.送风长管式防毒面具
参考答案:D
解析:
对于毒性气体浓度高,缺氧的固定作业应选用送风长管式或自吸长管式防毒面具。
第520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个体防护说法错误的是( )
A.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
B.个体防护用品能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
C.它仅仅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人人体的屏障。
D.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
参考答案:B
解析: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不能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它仅仅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人人体的屏障。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