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01题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单位在申领( )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A:施工许可证
B:开工令
C:建设用地许可证
D:验收许可证
参考答案:A
解析:第十条: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第102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施工单位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和处理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措施。
A:环境保护法
B:建筑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参考答案:B
解析:《建筑法》第四十一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和处理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的措施。
第103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施工单位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A:宪法
B:建筑法
C:劳动法
D:安全生产法
参考答案:B
解析:《建筑法》第四十八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鼓励企业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第104题 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 ),对事故发生单位处 100 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罚款。
A: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B: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C: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D: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参考答案:D
解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六条: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 100 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 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第105题 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 )的罚款。
A:100-500万元
B:200-500万元
C:300-600万元
D:400-700万元
参考答案:A
解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六条: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 100 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 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第106题 伪造或者故意破坏现场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 60%至( )的罚款。
A:70%
B:80%
C:90%
D:100%
参考答案:D
解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六条: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 100 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 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第107题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销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 )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A:1年内
B:3年内
C:5年内
D:7年内
参考答案:C
解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四十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 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108题 房屋建筑工程 5-10 万平方米的工程应配备不少于( )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参考答案:C
解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一)建筑工程、装修工程按照建筑面积配备:5 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3 人,且按专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109题 市政基础设施 5000 万-1 亿元的工程应配备不少于( )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参考答案:B
解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二)土木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按照工程合同价配备:5000 万~1亿元的工程不少于 2 人。
第110题 建筑施工企业对项目部的安全生产考核( )不少于一次。
A:每年
B:每半年
C:每季度
D:每月
参考答案:B
解析: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班组应根据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分工,对责任目标和责任人实行考核和奖惩,考核必须有书面记录。企业对项目部考核每半年不少于一次,项目部对班组考核每月不少于一次。
第111题 项目部安全检查次数( )不应少于一次。
A:每季度
B:每月
C:每周
D:每天
参考答案:C
解析:安全检查的类别分为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针对性检查。1、定期检查一般为:一周一次,参加人员为项目部主要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及业主、监理等相关单位;一月一次安全大检查;2、专项检查:对脚手架、临时用电、机械设备、消防等专业可安排专项检查,一般一个月一次;3、不定期检查(针对性检查),也与专项检查基本一致。
第112题 施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施工现场的( )应急预案。
A:公共突发事件
B:职业病防治
C:安全事故救援
D:作业环境污染
参考答案:A
解析:施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施工现场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113题 投标方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的报价,不得低于依据工程所在地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测定费率计算所需费用总额的( )。
A:80%
B:85%
C:90%
D:95%
参考答案:C
解析:《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规定,投标方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的报价,不得低于依据工程所在地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测定费率计算所需费用总额的 90%。
第114题 工程( )对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使用负总责。
A:建设单位
B:总承包单位
C:设计单位
D:监理单位
参考答案:B
解析:《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规定:工程总承包单位对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使用负总责。
A:20%
B:30%
C:40%
D:50%
参考答案:B
解析:《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规定: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施工合同中对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预付、支付计划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合同工期在一年以上的(含一年),预付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不得低于该费用总额的 30%,其余费用应当按照施工进度支付。
第116题 企业应建立完善劳动保护用品的釆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规章制度。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台帐,管理台帐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以保证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A:六个月
B:—年
C:两年
D:三年
参考答案:C
解析:《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规定: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并应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在使用前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台帐,管理台帐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以保证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第117题 监理单位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劳动保护用品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使用、或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应责令相关企业立即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应当向( )报告。
A: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B:建设单位
C:相关协会
D:设计单位
参考答案:A
解析:《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规定:监理单位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劳动保护用品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使用、或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应责令相关企业立即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应当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118题 根据《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规定,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应当在收到安装单位提交的齐全有效的资料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签署意见。
A:1
B:2
C:3
D:5
参考答案:B
解析: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应当在收到安装单位提交的齐全有效的资料之日起 2 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签署意见。
第119题 根据《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规定,使用登记机关应当自收到使用单位提交的资料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对于符合登记条件且资料齐全的建筑起重机械核发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证明。
A:3
B:5
C:7
D:10
参考答案:C
解析:对申报资料齐全、合格的申报设备,七个工作日内核发使用登记证明(含现场查验时间)。
第120题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应满足要求,并应根据企业经营规模、设备管理和生产需要予以增加。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不少于( )人。
A:4
B:5
C:6
D:7
参考答案:C
解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建筑施工总承包资质序列企业:特级资质不少于 6 人;一级资质不少于 4 人;二级和二级以下资质企业不少于 3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