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材料:
王老师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发现,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太抽象,所以他让学生用纸做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矩形,老师问:“矩形的面积如何计?”学生回答:“长×宽。”王老师接着问:“那具体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60平方厘米。”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半.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问:“现在手上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出是3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再画一个长方形,并要求他们在长边任意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王老师问:“这个非直角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一些学生说矩形的一半,另一些学生说不知道。
综上所述,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内容。(10分)
(2)结合上述原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活动。(8分)
参考答案:↓
解析:
(1)同化是个体面对新刺激情境,将其整合到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中,是图式量变过程。顺应是个体不能用原有图式接受新刺激时,改变原有图式适应环境,是图式质变过程。
(2)王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计算矩形面积,学生利用已有的矩形面积计算图式(长 × 宽)轻松回答,这是同化过程。接着让学生计算非直角三角形面积,学生原有知识无法解决,产生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改变原有认知结构,这是顺应过程。王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