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历史真题(406题)


材料:

新学期开始了,李老师发现班级纪律很差,其他科任老师不断向李老师告状。李老师很生气,给学生立了很多班规,并要求大家严格遵守。

下面是李老师制定的班规:

1.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2.上课时,坐姿端正,不睡觉,不吃东西,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3.课间不得乱走、乱窜,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4.允许同桌之间互相问问题,但必须控制音量,不得胡言乱语,不得讨论与本课无关内容,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5.衣着整洁,不得穿拖鞋进入教室,男同学不得留长发,女生不烫发、染发,不得化妆,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6.不得看小说、杂志、报刊等与课无关的书籍,否则一律没收,否则写400字检讨书。

7.违反纪律者,不得参加当日社团活动。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知识点:2024年下半年综合素质(中学)


参考答案:↓


解析:

李老师的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求全责备是不符合实际的。教师应当理解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去发现并且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进步。材料中,李老师的规则制定非常详细,并且一旦违背就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规则起到威慑的作用,但是不允许学生犯错,则没有把学生当做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习是学生全身心参与的活动,教学中应当考虑学生的感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材料中,李老师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的观点,一旦违反记录不得参加社团活动,没有给予学生关注与尊重,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材料中李老师设定这些规定,不让看任何课外书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认真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入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