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材料:
晓华学习成绩差,很多老师认为他学业上无可救药。有一天,张老师发现他的作文本里夹着一页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你如此多情,难到你也把我当成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零分!”。
张老师赞许的神情,说:“看这是一首很好的诗啊!”听到这句话,晓华原本紧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张老师又说:“诗言志,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你是不甘心与零分为伍的人,你也有你的梦想。”这是诗?我也能写诗?晓华非常激动,他没想到老师会给他这样的评价。张老师热情的鼓励驱散了他心中的阴影,坚定了他奋发向上的信心。从此以后,晓华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大进步。两年后,他顺利考取了高中。
问题:学生观角度,评价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张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前途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教育和帮助的。材料中,张老师没有忽视学习差的晓华,而是,赞许鼓励晓华,把晓华看作发展的人对其进行帮助和引导。
(2) 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个性差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张老师针对晓华学习差的情况,通过赞许她的好诗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做到了因材施教。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材料中,张老师对学习差的晓华,没有进行批评,而是通过夸赞她的好诗来鼓
励她,尊重了晓华的主体地位,调动晓华的能动性。
总之,张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