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历史真题(568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谈谈你对“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诗句的理解,并设计该诗句的教学过程。(22 分)



知识点:2021年上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诗境理解:

颈联承接首联中的“万水”,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诗人把寒冷的江水写得如此温暖,那是在战斗胜利后,诗人在江畔流露出的胜利的喜悦。另一处水是大渡河水,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下夺取泸定桥,泸定桥的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面之上,寒光闪闪,不由地让人想起大渡河战役的惨烈场面。一“暖”一“寒”,对比强烈,既是客观事实,又是诗人的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可见红军的英勇无畏。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句,激发情感

1.学生自读颈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难点字音:云崖、铁索。

3.默读颈联,边读边思考颈联写了什么内容,与首联、颔联有什么联系。

二、研读诗句,深入分析

过渡:前面我们学过了首联和颔联,知道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万水千山”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颔联承接“千山”,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颈联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长征的。

1.提问:你怎么理解“云崖”?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同桌交流,教师根据该字的字形结构进行点拨。

明确:崖:耸立岩壁之上的悬崖。金沙江畔的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

2.提问:为什么在诗人的回忆中,云崖却是“暖”的呢?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要求: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讲解长征故事。

明确:金沙江浊浪滔滔,拍打着两岸的陡崖峭壁。对岸的敌人戒备森严。但这难不住足智多谋的红军。红军假装攻打昆明,逼得大量敌军防守昆明。而红军主力迅速前往皎平渡,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弹控制了渡口。在37名当地船工的帮助下,靠7只小船,红军主力用了7天7夜的时间顺利渡江。等敌人赶来,红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红军战士个个欢欣鼓舞。

3.提问:了解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暖”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吗?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

明确:喜悦的、兴奋的、自豪的……红军胜利了,不费一枪一弹渡过了金沙江,怎能不喜悦呢?

4.齐读这句诗,读出喜悦之情。

5.提问:“暖”的反义词是“寒”,这一联中的一“暖”一“寒”,“暖”是欣喜,“寒”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要求:教师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战斗视频,学生自由说感受。

预设①: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预设②: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预设③: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预设④: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担心,害怕——这就是诗中所说的 “寒”。

6.男女生读。女生读上一句,男生读下一-句。全班齐读。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资料,同学间相互交流对颈联的理解及感受。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两句诗的收获。教师总结:“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写出了飞夺泸定桥那一仗的惨烈。这一“暖”-“寒”的对比,再次说明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课下搜集更多有关长征的诗歌,欣赏体会。

进入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