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背景资料
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位于海边,经过多年填埋,其表层为建筑垃圾。现需在该垃圾处理厂所在区域建设铁路车站。
经勘查,该区域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1)杂填土(建筑渣土)厚3m;(2)垃圾夹海相淤泥层(软塑)厚3~8m;(3)硬塑土厚8~24m;(4)弱风化花岗岩。地下水与海水有水力连通。
该车站的地基处理原设计为CFG桩加固,桩位布置为2mX2m,桩径为0.5m,桩长为15~17m。
事件一:为了尽快进行施工,施工单位进场后选择了两处垃圾夹海相淤泥层厚3~4m的地点采用长螺旋法进行了成桩工艺性试验,取得了相应工艺参数,由于工期原因,未进行桩的检测。全面开工后,施工单位由于设备原因将施工方法改为振动沉管法,并参照之前取得的试验参数进行CFG桩施工。
事件二:施工一段时间后,地面普通隆起,拔管后发现缩径,成孔十分困难。对已施工的桩身按规定进行钻芯取样,0~-3m范围内显示有成型混凝土芯样,-3m以下芯样中均出现大量的碎石夹淤泥和垃圾。
事件三:针对事件二的情况,施工单位又对长螺旋法施工的CFG桩进行了钻芯取样,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振动沉管法施工所成CFG桩的问题一致。随后施工单位提出了变更设计申请,经各方现场复核并批复后按变更后方案施工,顺利完成了该车站地基处理工程。
问题
1.针对事件一,指出施工单位在工艺性试验及施工方面的错误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
2.针对事件二,指出并分析CFG桩成孔困难的原因。
3.根据背景资料,指出并分析-3m以下CFG桩未能成桩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变更设计方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不妥之处一:选择了两处垃圾夹海相淤泥层厚3~4m的地点采用长螺旋法进行了成桩工艺性试验;
正确做法:施工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主要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试桩不少于2根。
不妥之处二:未进行桩的检测
正确做法:应在成桩28d后,及时进行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不妥之处三:由于设备原因将施工方法改为振动沉管法,并参照之前取得的试验参数进行CFG桩施工。
正确做法:应重新进行工艺性试验并确定主要工艺参数。
2.振动沉管法并不适用于粘性土层,由于粘土很难被挤密,在粘性土层中沉管对土层的挤压力无法释放,造成成孔困难。
3.地基-3m以下为软塑的淤泥层,且地下水与海水有水力连通,因此在此部分CFG桩的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与淤泥极易发生混合的情况。
应将CFG桩变更为高压旋喷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