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我国智能建筑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建设高峰。2015年11月正式实施《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GB 50314- -2015)。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全面启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智慧城市。截至2018年11月,全国100%副省级以上城市、90%地级以上城市,总计7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已有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和3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政府的便民惠民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信息化时代又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力的手段来实现城市发展过程的“可观”“可控”,也为“可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一个“可见化”的城市,提高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以及人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可观测性、可管理性、可服务性,建立以数据信息为基础,面向政府决策层的科学决策体系、面向各政务服务部门的业务协同体系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以人为本。
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导向。
②因城施策。
依据城市战略定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信息化基础设施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定位,合理配置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③融合共享。
以实现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技术融合,以及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跨层级、跨地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为目标。
④协同发展。
体现数据流在城市群、中心城市以及周边县镇的汇聚和辐射应用,建立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体系。
⑤多元参与。
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政府、企业、居民等不同角色的意见及建议。
⑥绿色发展。
考虑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发展、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
⑦创新驱动。
体现新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体现智慧城市与创新创业之间的有机结合,将智慧城市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推动统筹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信息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