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某贫困村被政府纳入异地搬迁扶贫规划,村民们被安置到县城的A社区。A社区有多家社区社会组织和多支志愿者队伍,社区党员也比较活跃。然而,搬迁一年后,有些村民依然不适应新的社区生活。一些老年村民表示,原来的老邻居被拆散了,感觉身边没有人可以交流。部分年轻村民到企业上班后,孩子放学回家无人照顾,家长们向社区多次反映,希望解决这个问题。与其他安置社区相比,A社区缺少专门为安置村民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某社区工作服务机构在评估服务需求时,也发现这些村民缺乏城市生活适应能力。
设计一份社区支持网络建设方案,只需列出搬迁村民的服务需求(感觉性需求、表达性需求、规范性需求和比较性需求)、服务总目标与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社区支持网络建设方案 | |
服务需求 | (1)感觉性需求: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感觉性需求是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感受到或意识到,并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需要。题干中,村民表示原来的老邻居被拆散了,感觉身边没有人可以交流,体现的是感觉性需求。 (2)表达性需求:孩子放学后需要被照顾。表达性需求是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把自身的感觉通过行动表达出来的需要。题干中,部分年轻村民到企业上班后,孩子放学回家无人照顾,家长们向社区多次反映这个问题,体现的是表达性需求。 (3)规范性的需求:城市生活适应能力。规范性的需求是指由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政府行政官员评估而决定的需求。题干中,某社区工作服务机构在评估服务需求时,也发现这些村民缺乏城市生活适应能力,体现的是规范性的需求。 (4)比较性需求:专门为安置村民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比较性需求是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将所得到的服务与其他类似社区进行比较,而认为有所差别的需求。题干中,与其他安置社区相比,A社区缺少专门为安置村民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体现的是比较性需求。 |
服务总目标 | 提升搬迁村民的城市生活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搬迁后的生活。 |
介入策略 | (1)建立个人网络:帮助搬迁村民搭建个人网络。对适应方面出现问题的村民提供心理疏导;为搬迁村民提供培训和支持,提升居民的适应能力。 (2)建立邻里协助网络:动员社区服务商、驻区单位的等组织为居民提供协助,通过组织社区邻里节等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相互熟悉认识,协助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建立志愿者网络:通过社区居民、老年人、社区骨干等群体搭建志愿者网络,引进社会组织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课余托管服务,建立四点半课堂,帮助村民照顾孩子。还可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形成志愿服务机制。 (4)建立互助网络:帮助村民建立互助小组,让成功适应生活的村民做经验分享,教会其他村民如何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对遇到类似问题的村民,建立村民支持小组,可以批次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