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419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了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后者虽说是胸无点墨,但靠着经验、阅历以及零碎的阅读,把所学的一点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融合,或在自己的思想下臣服,所以他们有主见,有判断力。其实,学术性的思想家做法也不外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尺度较大,比较有深度而已。思想家们因为要用到许多知识,所以非多读不可,但他们精神力极强固,能把所有的东西克服或同化,融进他们的思想体系内。因之,他们的见识虽是愈来规模愈大,但已做有机的关联,全部录属在他们的思想总体系之下了。这种场合,这些思想家的固有思想,就如同风琴的低音主调,任何时刻都支配一切,绝对不会被其他音调所压制。而那些知识上的大杂烩的头脑中,好似一支曲子渗进很多杂音,它的基本调久久仍找寻不出来。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摘编自叔本华《读书与思考》

结合作者对于阅读与思考关系的阐述,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10分)



知识点: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对于阅读与思考,我的看法是:

  (1)阅读是重要的,然而思考更为重要。阅读可以获得大量知识,然而若没有思考,这些知识只能是混乱不堪的。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些知识就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内,使人变得更有主见和判断力。

  (2)阅读不能代替思考,思考也不能代替阅读。仅有阅读,知识难以成体系;仅有思考,难以在深度、广度上有所发展。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阅读要与思考并行。我们应当在思考的前提下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

进入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