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004题)


老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四段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知识点: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文段可知,作者对家乡非常想念,以致夜有所梦,这种难以割舍的想念之情萦绕在意识深处,不断地形成梦境.这样写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第四段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等的回忆,语言很朴素,但恰恰从朴素中体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以及此刻的凄凉之感。 

进入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