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19-10-28 11:54 99
71. 对干粉灭火系统进行维护管理时, 下列检查项目中, 属于每月检查一次的项目是() 。
A.驱动气瓶充装量
B.启动气体储瓶压力
C.灭火控制器运行情况
D.管网、支架及喷放组件
【答案】 A
【解析】参见教材 P227,检查项目及周期:下列项目至少每月检查一次。1)、干粉储存装置部件。 2)、驱动气体储瓶充装量。A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72. 某消防工程施工单位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头进行安装前检查,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关于喷头现场检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每批应抽查 3 只喷头进行密封性能试验,且试验合格
B.喷头螺纹密封面应无缺丝、断丝现象
C.喷头商标、型号等标志应齐全
D.喷头外观应无加工缺陷和机械损伤
【答案】 A
【解析】参见教材 P134。一、喷头现场检査
( 一)检査内容及要求
1. 喷头装配性能检査检查要求:旋拧喷头顶丝, 不得轻易旋开, 转动溅水盘, 无松动、变形等现象,以确保喷头不被轻易调整、拆卸和重装。
2. 喷头外观标志检査检查要求:
1)喷头濺水盘或者本体上至少具有型号规格、 生产厂商名称(代号)或者商标、生产时间、响应时间指数等永久性标识。
2)边墙型喷头上有水流方向标识, 隐蔽式喷头的盖板上有“不可涂覆”等文字标识。
3)喷头规格型号的标记由类型特征代号(型号)、性能代号、公称口径和公称动作温度等部分组成,规格型号所示的性能参数符合设计文件的选型要求。
4)所有标识均为永久性标识,标识正确、清晰。
5)玻璃球、易熔元件的色标与温标对应、正确。
3. 喷头外观质量检査
检查要求:
1)喷头外观无加工缺陷, 无机械损伤, 无明显磕碰伤痕或者损坏;溅水盘无松动、脱落、损坏或者变形等情况。
2)喷头螺纹密封面无伤痕、毛刺、缺丝或者断丝现象。
4. 闭式喷头密封性能试验检查要求:
1)密封性能试验的试验压力为 3.0MPa,保压时间不少于 3min。 2)随机从每批到场喷头中抽取 1%,且不少于 5 只作为试验喷头。 当 1 只喷头试验不合格时,再抽取 2%,且不少于 10只的到场喷头进行重复试验。
3)试验以喷头无渗漏、 无损伤判定为合格。 累计两只以及两只以上喷头试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该批喷头。
5. 质量偏差检查检查要求:
1)随机抽取 3 个喷头(带有运输护帽的摘下护帽)进行质量偏差检查。
2)使用天平测量每只喷头的质量。
3)计算喷头质量与合格检验报告描述的质量偏差,偏差不得超过 5%。
73. 在对某办公楼进行检查时, 调阅图纸资料得知,该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梁、楼板的设计耐火极限分别为 3.00h、2.00h、1.50h,每层划分为 2 个防火分区。下列检查结果中,不符合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是( )。
A.将内走廊上原设计的常闭式甲级防火门改为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B.将二层原设计的防火墙移至一层餐厅中部的次梁对应位置上,防火分区面积仍然符合规范要求
C.将其中一个防火分区原设计活动式防火窗改为常闭式防火窗
D.排烟防火阀处于开启状态,但能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和现场手动关闭
【答案】 B
【解析】参见教材 P59。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的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结构层的底面。
74. 某大型食品冷藏库独立建造一个氨制冷机房,该氨制冷机房应确定为 () 。
A.乙类厂房 B. 乙类仓库 C. 甲类厂房 D. 甲类仓库
【答案】 A
【解析】《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3.3.1 条文说明。《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P45
75、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配水管道上应设( )
A: 压力开关 B: 报警阀组 C: 快速排气阀 D:过滤器
【答案】 C
【解析】《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1-2005: 4.2.9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有下列组件、配件和设施:
1) 应设有洒水喷头、水流指示器、报警阀组、压力开关等组件和末端试水装置,以及管道、供水设施 ;
2) 控制管道静压的区段宜分区供水或设减压阀,控制管道动压的区段宜设减压孔板或节流管 ;
3) 应设有泄水阀 ( 或泄水口 ) 、排气阀 ( 或排气口 ) 和排污口 ;
4) 干式系统和预作用系统的配水管道应设款速排气阀。有压充气管道的快速排气阀入口前应设电动阀。
76. 某公共建筑内设直喷头 1000 只,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对喷淋系统进行验收时, 应对现场安装的喷头规格、 安装间距分别进行抽查,分别抽查的喷头数量为 () 。
A.20 个、10 个 B.100 个、50 个
C.25 个、10 个 D.50 个、25 个
【答案】 B
【解析】《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2005): 8.0.9 喷头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喷头设置场所、规格、型号、公称动作温度、响应时间指数 (RTI) 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抽查设计喷头数量 10%,总数不少于 40 个,合格率应为 100%。检查方法:对照图纸尺量检查。
2) 喷头安装间距、喷头与楼板、墙、梁等障碍物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抽查设计喷头数量 5%,总数不少于 20个,距离偏差± 15mm,合格率不小于 95%时为合格。
77、某单层平屋面多功能厅,建筑面积 600 ㎡,屋面板距室内地面 7.0m,结构梁从顶板下突出 0.6m,吊顶采用镂空轻钢格栅, 吊顶下表面距室内地面 5.5m;该多功能厅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下列关于该多功能厅防烟分区划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多功能厅应采用屋面板底下垂高度不小于 0.5m 的挡烟垂壁划分为 2 个防烟分区
B: 该多功能厅可不划分防烟分区
C: 该多功能厅应利用室内结构梁划分为 2 个防烟分区
D: 该多功能厅应采用自吊顶底下垂高度不小于 0.5m 的挡烟垂壁划分为 2 个防烟分区
78. 下列避难走道的防火检查结果中,不符合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是 ()
A.避难走道采用耐火极限 3.00h 的防火墙和耐火极限 2.50h 的楼板与其他区域进行分隔
B.最远防火分区通向避难走道的门至该避难走道最近直通的地面的出口的距离为 39m
C.使用人数最多的防火分区通向与其连接的避难走道的 2个门净宽度均为 16m,避难走道的净宽为 3.50m
D.防火分区开向避难走道前室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前室开向避难走道的门采用甲级防火门
【答案】 D
【解析】参见教材 P7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6.4.14 避难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避难走道防火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3.00h,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0h 。选项 A正确;
2) 避难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应少于 2 个,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 ; 当避难走道仅与一个防火分区想通且该防火分区至少有 1 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时,可设置 1个直通地面的处漏。任一防火分区通向避难走道的门至该避难走道最近直通地面的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 60m。选项 B正确;
3) 避难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该避难走道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选项 C正确;
4) 避难走道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 A级;
5) 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m2,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前室开向避难走道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选项 D错误。
79. 根据《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 公安部令第 109 号,关于单位消防安全培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各单位应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职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B.各单位应对在岗位的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C.各单位至少每年组织一次灭火、应急疏散演练
D.各单位职工应具备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级火灾的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
【答案】 D
【解析】参见教材 P407。各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机构和人员,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按照下列规定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1)对新上岗和进人新岗位的职工进行上岗前消防教育培训。
2)对在岗的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教育培训。
3)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 其他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4)定期开展全员消防教育培训, 落实从业人员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制度; 组织全体从业人员参加灭火、疏散、逃生演练,到消防教育场馆参观体验,确保人人具备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对职工的消防教育培训应当将本单位的火灾危险性、防火灭火措施、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的操作使用方法、人员疏散逃生知识等作为培训的重点。
80. 对某大型工厂进行防火检查, 发现的下列火灾隐患中, 可以直接判定为重大火灾隐患的是( )。
A.室外消防给水系统消防泵损坏
B.将氨压缩机房设置在厂房的地下一层
C.在主厂房的消防车道上堆满了货物
D.在 2 号车间与 3 号车间之间的防火间距空地搭建了一个临时仓库
【答案】 B
【解析】参见教材 P398。氨压缩机房属于乙类厂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直接判定为重大火灾隐患:
1)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储罐区,未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2)甲、乙类厂房设置在建筑的地下、半地下室。
3)甲、乙类厂房与人员密集场所或住宅、宿舍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
4)公共娱乐场所、 商店、地下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 楼梯间的设置形式及数量不符合规定。
5)旅馆、公共娱乐场所、 商店、地下人员密集场所未按规定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6)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储罐(区)未按规定设置固定灭火、冷却设施。